中单103,亩产1074.71公斤,水分14%;迪卡159,亩产1011.95公斤,水分17.6%。
10月16日,在青铜峡市小坝镇新林村6队,宁夏农林科学院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及自治区相关专家对中单103和迪卡159两个品种的玉米进行了实收实测。在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测产现场,记者看到一台籽粒收获机在金黄的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一米多高的玉米植株整棵“吞”进去,金黄的玉米籽粒“吐”出来,将“丰收在望”变成“颗粒满仓”。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马自清向记者介绍,宁夏由于光热资源丰富,玉米单产水平较高,但长期以来,农民们一直沿袭人工掰棒和机械化摘穗、果穗晾晒、脱粒、籽粒晾晒的秋收方法,中间环节多,人工成本高,如果遇到阴雨天气,霉变的概率大幅增加,造成高产不高效。针对此,宁夏农林科学院银川综合试验站开展了“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通过机械实现直收。
“像收小麦和水稻一样,从摘穗、剥皮到脱粒、装运、秸秆粉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亩地20分钟便可完成籽粒直收,较之玉米收获后晾晒、再脱粒的传统工序,减少了粮食损失,缩短了收获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了玉米收割全程机械化。”马自清说。
青铜峡市金土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史兴安望着地里的玉米收割机乐得合不拢嘴:“过去收获季节,全家齐上阵,钻在玉米地里掰棒子,1亩地没有两天掰不完。如今,这些记忆正在被玉米机械化收籽粒所替代,咱这机子收的不是玉米棒子,而是玉米粒。”
史兴安说,收玉米是农活中最繁重琐碎的劳动之一。秋收时劳动力短缺,雇工价格上涨,玉米棒的运输、脱粒和晾晒更是耗时、费工、增加成本。现在有了籽粒直收机,不但省时省力,降低人工成本,还减少了籽粒易破碎、“鼠嗑鸟啄”的粮食损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收割,1亩地需要人工工资180元,加之脱粒加工费30元,秸秆粉碎还田30元,成本共240元;机械籽粒直收,1亩地20分钟便可搞定,作业费仅70元,如此1亩地可节约成本170元。“合作社今年种了800亩玉米,仅此一项便可节省成本10万余元,秸秆还田后还可为来年种植提高地力,可节约肥料20%。”
据了解,目前我区玉米种植面积700多万亩,仅有3000亩采用籽粒直收,玉米籽粒收获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宁夏的‘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在全国属领先地位,这是未来宁夏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希望此技术在宁夏能够快速推广。”(记者 张 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