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提升艾滋病的知晓度,是预防或治疗艾滋病尤为关键的一环,以科学的理念纠正社会认知偏差,用温润人心的方式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方能让“零艾滋”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公众之所以“谈艾色变”,根源在于无知和偏见,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了解不够准确,所以才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只有通过广泛而有力的宣传,持续普及防艾知识,才能让患者和公众一起走出认知误区。
一方面,宣传科普有利于打破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中,很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身的感染状况,有人出于隐私考虑,不愿接受检测,客观上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只有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让感染者充分掌握疾病常识,及时知晓自身感染状态,才能促使他们主动接受检测和治疗,积极理性地面对艾滋病。
另一方面,宣传引导有利于消除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理,营造宽容友好的社会氛围。艾滋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隐瞒病情、抗拒检测等行为,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污名化有关。通过温润人心的宣传和正向引导,可以扭转社会偏见,让更多人用心去理解关注这个群体,实现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与接纳。
提升艾滋病防治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宣传阵地,只有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改进宣传思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才能让“零艾滋”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