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银川市老干部(老年人)活动中心主办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原计划招收90人,结果报名的人数爆满,总数超了近一倍,且报名还在源源不断。能够适时满足老年人的要求,并不断地增加班额,这让我们为主办方叫好。但与此同时,需求火爆背后还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智能化时代,如何缓解老年人的科技焦虑?
近日,两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个是高龄老人冒雨去缴医保被拒收现金,另一个是94岁老人被抱到银行做人脸识别,这让“数字难民”的处境又一次冲击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毕竟,没有人会永远年轻,我们终将有体力不济、脑瓜不灵的一天,是不是在将来,我们也会受到科技的反噬,成了子女口中那个“教了那么多遍”还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当有一天我们公平获取社会服务的权利受到了侵害,那时该怎么办?
其实,人工智能的最大目的是服务于人,最终让无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当其铁律“科技以人为本”受到冲击,让一部分人成为“科技受害者”时,就必须在创新服务制度的设计、科技等方面,找到“公平”这个平衡点。
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在事件之后立刻跟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就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在欣喜之余也需要看到,顶层有制度设计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社会各界多元发力。首先,在前端的软件应用和硬件设计过程中,厂家应注意增加更多人性化、分众化的考量,包括生产专门供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其次,也应像银川这次一样,通过老年大学、社区等渠道,面向老年人开展知识培训。而最关键的是,办事部门和服务型企业等窗口在全面推行信息化的同时,必须要有兜底措施,为老年人保留专门的人工窗口、人工通道等。
智能化服务手段不应一刀切,而是应当与传统服务方式叠加优化。毕竟,保护今天老人的幸福生活,就是保卫明天我们自身的权利。 (怡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