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今年冰雪彩灯节能否如期举办仍需观望,但据报道,银川各景区已陆续开展冬季冰雪旅游推介,冰上龙舟、高山滑雪等赛事也在筹备中。
业界一边蓄势待发,一边对“如何用冷资源带动热效应”给自己命题,提出要多走业态融合之路。这是因为看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大众化。但怎样才算“进一步大众化”?仅仅是增点儿项目、添些场所吗?
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产业。这是发展冰雪经济的第一步。2014年起,银川市连年举办全域旅游冰雪嘉年华,赚足了关注。但毕竟不是处在国内冰雪经济增长极点之上,时间与地域限制影响明显,大众化消费仍有局限。
以需求刺激供给,除了赛事驱动,还要让更多人踏上冰雪、会玩冰雪。银川室外冰场游乐项目多样,体验者历来多于滑雪场。为此,阅海公园滑雪场也开始于此端发力,今冬设置了体能乐园及卡通版冰车、越野滑雪板等设备。这对不会滑雪的人们是个好事儿。毕竟亲朋们一同去了,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此外,全区首家室内滑雪训练基地于年初入驻银川,引来会员百余人,银川市冰雪运动协会称,每年冬季都会组织专业教练入场提供指导与保障。进一步规范提升爱好者的运动水平,类似的指导培训必不可少,甚至应该建立更多这样的休闲性培训学校,才能为更多人踏上冰雪、会玩冰雪提供机会、制造机会。
但即便如此,银川冰雪旅游业态仍显单一。只有抓准细分市场来创新产品,通过“冰雪旅游+”模式促进多业态融合,提高参与的常规性、持续性,才能建立细水长流般的效益产出。
室内冰雪运动场所可以嫁接更多的消费项目,来补充城市旅游综合体。这里不单单指商业综合体内设置冰雪运动场,反向也可以。比如借鉴迪卡侬模式,将室内体育场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适当嫁接餐饮、体育用品消费,甚至可以往城郊方向辐射。
室外冰雪运动,如果一直维持“弄个坡就是个滑雪场”的模式,不太可能吸引更多的公众。
关键是要提高聚集效应,比如打造冰雪运动小镇。以冰雪运动作为着力点,辅以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球场等,以周末运动度假形式延长公众体验时间。由此延伸,利用山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还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等冬季户外运动,与冰雪运动休闲结合,也可形成四季运营的产业模式。
对已经形成品牌的冰雪嘉年华而言,丰富其旅游内容产业或应成为银川下一个目标。打破当前一周去一个地儿的模式,以更丰富的主题活动策划设置城市冬季运动派对,需要联动,景区、场所之间联动,县市之间也要联动,结合都市圈建设打造一个冰雪产业带,将更具全民娱乐性和商业性。未来甚至可以运作研学型冰雪项目及商贸活动等。
说到底,做强冰雪经济,需要多重产业共同努力,从发展冰雪旅游到打造产业体系,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得三箭齐发,互融共进。而聚焦高、中、低端消费需求,突出全域全时段供给,才能找到与银川产业基础适配的“热效应”端口。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