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银川市工信局与中国联通签署协议,联合打造银川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媒体称这标志着银川“5G+工业互联网”将迈上融合发展新高地。登高有了台阶,于是也该考虑这台阶宽广度,以及如何拾阶而上的问题了。
一方面,银川“5G+工业互联网”项目,目前在建的有40多个,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格局逐步成型。此次建设城市级工业大脑,属于整体架构的设计完善,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扩容”能力:
首先是对企业协同发展的推进能力,而不仅仅是服务于个单一产业或个别龙头企业。事实上,相对于大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愿,很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得到工业大脑的帮助。对它们而言,在这个城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上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供需对接、协同制造、企业培训等多种服务,是其数字化转型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期。因此,平台建设中,扎实的供需对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为中小企业降低上云门槛也是必须关注的内容。
其次,要有能力不断拓展边界。工业互联网不只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它同样要具备服务其它产业的能力。而银川毕竟不是工业核心城市,自然资源、人口特点与社会特征亦不突出,目前无法营造出一个大的产业集群,所以,形成工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生态,不光要促进工业互联网面向更多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还要通过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中的服务实现综合性应用,甚至以区域性平台的视野,将通用型公共服务辐射到周边城市,以联动周边制造业发展。
对企业来讲,有了这个工业大脑,相当于多了个外挂,但转型升级的最终推动力依旧要靠内功。比如在认知上,同样也不能缺少对用户刚需的洞察。工业大脑可以帮企业链接用户,而通过数据了解用户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这期间大量工作,仍需要企业主动为之。另外,企业的组织构架也须做出适应性调整,才可避免自下而上产生的数据孤岛;员工既有思维和行为惯性,同样需要通过学习来换血,否则便是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升级为技术驱动的最大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