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银川市民郝先生所在的单元楼因有次密接触者而被告知需隔离14天,他90岁的奶奶在隔离期出现了情绪焦虑的现象,老人时常望着窗外发呆,还喃喃自语,胃口也不如以前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老人?
“我母亲今年68岁了,疫情期间,她总给我们转发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消息,多半都是谣言,我一说,她就生气,然后把自己锁在房间不出来。”来自银川市金凤区湖畔嘉苑小区的毛女士谈到隔离期母亲的心理,也是忧心忡忡。
那么,疫情期间,老年人该如何科学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呢?
10月31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怡冰。
疫情期间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问题
周怡冰表示,面对疫情,老年人既不能不在乎,也不能过度恐慌,而是要科学防控,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疾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比较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可能有别于年轻人。”周怡冰告诉记者,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紧张、焦虑症,老年人的注意力、记忆力、逻辑分析及沟通能力等逐渐下降,会格外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在此次疫情中,他们同样更容易担心自身被感染,情绪紧张、恐惧,出现食欲不振、夜不能寐,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部分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老年人,容易产生疑病现象,过分关注身体上的微妙变化,并将这些不适与“疫情”相联系,个别严重者会出现类似妄想症状;居家隔离或长时间不出门时,容易出现悲伤、绝望的情绪,兴趣减退和没有动力,担心自己或家人会被感染,甚至对此次疫情控制没有信心等。
“部分老年人对疾病认识不清,思想固执死板,观念保守陈旧,且‘封建迷信’,不相信科学,反而去‘求神拜佛’,认为有‘神保佑’,有些老年人甚至不接受‘戴口罩’的自我防护措施。”周怡冰称。
老年人要如何科学管理身心健康
周怡冰说,作为老年人,身体心理都处于较弱势状态,更要学会科学管理身心健康。
“对于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首先要学会定时监测,要经常监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并做好记录;要谨遵医嘱,规律服药,不轻易自行换药或停药,有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家人或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对于隔离出不了门,药又用完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可通过委托取药、代购等方式解决。”周怡冰说,疫情期间可采取延长处方、上门诊视或远程问诊等方式保守治疗,减少去医院的次数。在饮食上要低盐、低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量。
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管理,周怡冰也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疫情隔离在家,老年朋友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能总是独处,要与家人多聊天交流,与亲属、朋友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沟通交流,相互支持与关爱。同时,要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如果感到恐惧、焦虑,可通过向家人诉说、放松训练等进行排解。适当的紧张有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但是恐慌过度则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会出现诸如头痛、眩晕、失眠、耳鸣、手脚麻木等不适,这时可以在家适当运动,比如可以打太极、种花养鱼、练书法、下棋、聊天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得不到改善,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
很多老年人,隔离在家生物钟就会错乱,周怡冰提醒,一定要制定健康生活时间表,保持规律的作息,尝试每天在家中进行运动,如太极、八段锦等,丰富充实每天的生活。“科学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这点非常重要,老年人由于科学防疫意识不强,存在迷信观念,要转变观念,相信科学,不轻信传言,做好防护,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这次疫情。减少聚会,不乱凑热闹,做好个人防护。”周怡冰说。
家人该如何和老人互动
家人的关爱是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定心丸”。
周怡冰对在家怎样与老人互动,也提了一些具体建议:首先要做到信息隔离,尽可能减少接触疫情信息,儿女们尽可能少在老人面前谈论疫情信息;儿女多创造一些依赖,让老人体验到价值感。让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做做饭,洗洗衣服,拖拖地,最重要是,在老人干完,给老人一个有价值的回应。“妈妈,好久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和你呆在一起了,能吃到你亲手做的可口的饭菜,满满都是小时候美好的回忆!”
“陪老人培养一些新爱好,有位朋友告诉我,她在家和妈妈一起练毛笔字,每次练完,丈夫女儿,都夸老人练得好,前些天,妈妈无精打采,心情烦躁,这几天好多了。”周怡冰举例说,此外还要适当创造一个界限,就是一天一定有个专门的时间干自己的事,譬如告诉家人,我现在要处理一下工作的事,请你们不要打扰我,通过为自己创造空间,也让家里其他人有了空间,不是每时每刻都粘在一起。
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样,家人在对待老人上,可以六分用大人的方式,四分用对小孩子的方式。
采访结束时,周怡冰再一次提醒老年朋友,如果情绪、睡眠、躯体症状不能很好缓解,要及时寻求心理科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心理医生的疏导获得专业支持,积极调整心态,虽然疫情影响大家面对面交流,但他们一定尽职尽责,为大家服务,将爱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