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骑电动车的人多了起来,我们也欣喜地发现,电动车“飞线充电”“上楼”的现象变得少了。这既得益于社区、物业以及消防等多方联合开展安全倡导警示和专项整治行动,也体现了银川市民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的提升。
搁过去,电动车“飞线充电”、电动车“搭电梯上楼”都是老大难问题,总能因为一些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而引发阶段性热议,但具体的解决思路、实践案例却不多,多是阶段性的专项整治,感觉是在放大招,其实多是一阵风。事实上,电动车停放、充电的治理并不是太复杂,核心就在于集中停放场所的选择、充电设施的配置以及消防设施的完善这几大方面,最多再涉及产权与建设、运营成本的分摊等更为具体的问题。当然,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开始明白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潜在危害,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没有为电动车提供集中停放、充电的场地,大家肯定图方便停在楼下甩根线下来,或是骑进电梯回家充电,这样一来破解这一难题就很困难了。
过去对于这类问题大多是一禁了之,不是贴个通知说没收就是悄默声地给你搬到小区车棚的犄角旮旯锁上,并没有提供更为合理的解决路径,但往往是风头一过,该拉线的还是拉线,该上楼的照样上楼。显然,“光堵不疏”的思路注定是行不通的,大禹治水还讲究疏堵结合,对于“飞线充电”、“上楼”这样的难题,给出“疏堵结合”的合理方案才是对的路子,先给电动车停放找出路、找场地,再强化查处“私拉乱放”行为,既可以大大减轻日常消防安全监管的阻力,提高居民的配合度,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居民改变使用习惯。
去年8月,国家应急管理部出台《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对住宅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及规范放置作了非常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在法律责任方面首次提出警告、罚款等具体处罚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区设置了电动车集中停放点和充电装置,一些外地城市针对这一问题也探索出了公益诉讼、协同治理、引入第三方公司等结合实际、具有差异化的多种治理思路,在尊重和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与治理。
可能会有人说,现在天还不够热,骑电动车的人还没那么多,等到了夏天恐怕电动车“飞线充电”、“上楼”又会多起来,但只要咱们治理的路子走对了,能够更好地从居民权益视角来拿出对策,少一些“硬碰硬”,多一些柔性执法,这一老大难问题就会更好地解决。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