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吃到一根解暑的雪糕是多美好的一件事,但相信不少人都发现,曾经一两元钱就能买到的快乐,如今却得花十几元。为此有网友调侃“不认识的雪糕请不要拿,会变得不幸。”
近期,“谁在为高价雪糕买单”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根据中新网微博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雪糕什么价格合适”,投票最多的就是2元~5元。多家媒体调查发现,便利店冰柜里动辄十几元一根的高价雪糕越来越多,3元以下的平价雪糕却很难买到,不少消费者感叹:“平价雪糕去哪里了?”
也许在雪糕涨价的背后,不仅有成本的上涨,更牵扯当下营销方式的改变。如果把时间线放长来看,雪糕涨价是有迹可循的。据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生产雪糕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了80%。其次,雪糕在运输、冷藏技术环节的成本大幅上升,也无形中推高了它的价格。加之高端雪糕的创新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渠道成本,最终都反映到了产品的价格上。
我国雪糕市场已经裂变成为不同的消费层次,年轻人也愿意为产品的文化与品牌调性买单。但当品牌将过度营销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时,也就必然引发大众的负面情绪。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品质和价格的良性互动才是产品应有的经营之道。
而今,国内的冰淇淋市场已呈现出淘汰低端、中端涨价、高端涌现的趋势。大众之所以对雪糕涨价耿耿于怀,还是因为在记忆中,雪糕就是价廉味美的代表物之一。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选择都是双向的,面对高价雪糕,消费者可以坚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生产者也有打造高端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的权利。总而言之,只有让市场的归市场,情怀的归情怀,社会经济才能在健康的氛围中良性发展。 吴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