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出台20条措施,促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无论是鼓励他们到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还是创新创业,都在解决“人与岗位不匹配”的矛盾。但是,透过种种政策扶持,我们也看到,新的就业形态下,还有一些条件需要补足。
随着又一批大学生迈出校园,劳动力供给侧的中高端比重加大,可大多并非当下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从而加剧人岗不匹配这一矛盾。在国有企业和各类民营中小微企业里寻找就业机会、扩大基层用人指标,属于多领域协同的一种推进。
为了鼓励吸纳更多就业,宁夏开出了多种优惠,包括企业项目安排、科研经费、评先奖优、减免税费等等。除了这些扶持政策参与,还需要着眼基层,开发一批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并在完善行业管理的基础上,配套推进相关改革,尤其在科教文卫等领域,其市场准入亟待放宽。有了这一层保障,岗位供给才会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提高就业接纳度。
权威部门指出,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是符合经济结构升级方向和社会需要的主要就业领域,可重点挖掘新增就业潜力。这里面有个连带关系——一方面,高技能、高收入就业可以连带创造较低收入就业,比如生产与生活性的服务业;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增加而产生的更多公共服务,也可提升较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和收入等,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现有政策能否跟得上当下新兴就业形态的发展?当我们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时候,就业补贴政策并没有充分覆盖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相关法律法规也未能充分规制新业态的用工、薪酬与各方权责。加强这方面的权益保障,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建设。
当然,也不能为了促高学历者就业,就将其向低端服务业等一味“下沉”,挤走原有就业者,这会造成更多低技能劳动者失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持政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如此协同,才会有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涌现。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