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银川的夜比以往更喧闹。阅海逍遥城举办了一场灯光秀,人山人海;东边,建发大阅城,痛仰乐队银川巡演开唱,亦是人潮汹涌。“燃”,有人用这个词形容,说银川的夜经济生机勃勃。
是吗?为何“游园半分钟、堵车一小时”“被吵到头痛”这些吐槽在网络留言里也不少?怎么理解?如何才能让这心心念念的“燃”持久,再持久,生生不息?
灯光秀和乐队演出,银川并不鲜见,但疫情之下的娱乐需求还是热情地拥抱着它们,很多人早早抢了票,尤其网络社交平台里的价格还特别亲民,比如灯光秀,据称门票原价154元,抖音团购的话,门票、灯光秀、演出、碰碰车的套票只要69元,吸引力不可谓不大。于是,在这个本不该过于放松的周一之夜,游人蜂拥而至。遗憾的是,园方接待能力有限,应变不足,导致停车场混乱、没人引导,有人等了俩小时进不去,有人看一半就走了,还有人说现实永远没有抖音宣传里的好,这灯光秀不过是桥上树上弄点灯,不如去览山看日落……
低价引流有效,体验感下滑的摧毁力也不可小觑。这里提到的体验感,不单指身处其间的人们。有人看了灯光秀的视频,觉着光线设计有问题,缺乏美感还易造成光污染;大阅城附近居民更是受不了摇滚乐的强烈震撼,痛呼噪音扰民。这些需要一套科学、协调的环保规范措施来制衡,确保市民的健康权和休息权。
至于交通和其他安全保障,增加必要的硬件设施可以改进体验,更关键的在于服务,假如夜班公交专线、街巷亮化这些辅助铺陈开来,会吸引更多业态和元素加入,比如运动健身、书店博物馆等等,丰富夜经济内容,且有可能打破逛吃娱购只围着各大商业综合体转圈圈的桎梏,逐渐向市民家门口延伸。一旦疲惫了一天的人们轻松迈步便可走进自己想要的夜晚,这个夜,才有料。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