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六盘山路一处绿化带因流动餐车占道经营反复受损,相关部门计划加大执法力度重点管控,同时呼吁市民尽量选择正规餐饮店面消费。
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人人共建,建好了人人共享。可是,报道里也提到,“这里的流动摊贩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执法,数量有所减少,但剩下的和执法人员打起了游击”。就此推测,未来即便加大巡逻频次,也不见得能让摊贩们彻底离开这里。至于原因,或许就藏在这句话里——“附近来这里吃午饭的市民还不少”。
一般来讲,人们选择摊位上买吃食,除了味道,就是价格与距离上的考量。这条绿化带在友爱街至大新渠路段,北侧是家居建材城,南侧是百货副食品批发市场,西侧还有砂之船银川奥特莱斯,商户众多,意味着客流大。但究竟是味道好、价格便宜,还是附近餐饮店少?探明原因,需求才可知。
为什么讲到需求?因为解决问题,总得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倘若忽视群众真实需求,那就真成了无的放矢,会让问题无限循环反复出现。食客有消费的需求,摊贩有赚钱的需求,这是疫情影响之下,城市烟火力求之保障。为此,很多地方想尽办法创造条件,给出了更宽容的接纳和更灵活的设计。准许商铺有序店外摆摊、增设临时市场、安排便民直销区……就连“托尼老师”都走出店外摆摊理发了。
首先放开地摊经济的成都,目前已经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问题,而在银川,夏日必备的西瓜摊迄今还在打游击,更别提进城自销果蔬的农户们了。
能不能给个相对固定的位置,组织他们守秩序地经营?为了解决停车难,我们设计了临时泊位、共享泊位,小摊又有何不可?现成的经验摆在眼前,只需精准对接需求、精准设计规范而已。我们需要精准,而非自以为的可能。而精准,正是对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
我们需要良好的市容秩序,同样也需要城市烟火。就如这流动餐车与绿化带,其实完全有条件各得其所。当然,并不提倡违规摆摊。有效解决两者间的冲突,不能将之视作针尖对麦芒的对立,也不能一刀切式地处理,令其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实在是个极大的考验,检验的是地方管理者的工作智慧和治理水平。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