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两天,高考成绩和录取线就下来了,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填报志愿。其实每年这个时候,都有相同的声音在提醒:别盲目轻信机构指导、别夺了孩子的主动权。道理是有,可足够实用吗?
首先得看看是什么样的孩子。性格、思维方式的差异存在,足够把孩子们分为好几类,再加上有的孩子埋头学或者“刻苦”玩,压根儿没想过专业方向问题,都这时候了,再不拎一把行吗?
谁来拎?得家长上。可最了解孩子的是家长,最不了解孩子的也是家长。因为孩子的某些特质或选择,是家长们不愿看到和接受的,故而潜意识回避,搞一些“我认为这是对你好”;还有些家长过于自信,认为他们足够了解孩子,于是有了“我以为你会这么想”……商量一词,没在他们脑子里出现过。当然,即便商量,结果也可能没什么不同,因为主导权大多牢牢握在家长手里。
一些力不从心的家长会找专业辅导。此类服务确实必不可少,关键是行业的规范发展要早早铺底,而不是每到这个时候才出来打假。高考结束的那个周末,银川一些社区组织了填报咨询,有的与教育部门联合,有的与机构挂钩,还有的请来“专家”,或免费或收费,还限定了入场人数。十天来,还有人在到处找着咨询,足见需求迫切。
就必要性讲,招生政策、专业设置、高校整体情况等等,专业人士提供的意见可以帮助定位,但也只是仅供参考,毕竟考生个体情况不同,需要适合的指导,才能帮他们迈出这重要一步。可究竟什么才是适合的指导,最大的误区和争议恰在于此。过往总强调一种正确的志愿填报意识,即结合孩子的兴趣能力以及当地录取政策,选择适合长远发展的专业。那什么才是长远发展?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可替代性?还是学校排名与竞争力、城市发展空间?抑或孩子潜力所在?
答案并不唯一。只是,以上提到的各种“我以为”和“我认为”,都是替代决策者们当下的眼界和想法,而不是孩子们的。他们属于未来,未来也是他们的,未来好不好,不是给他们选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挣出来的。孩子,其实早就长大了。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