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指导建设的宁夏“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在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这一平台让社会公众能够更直观地参与、感知降碳减碳行动。通过名字便能知道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普”和“惠”,只有鼓励社会公众践行低碳行为,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后,基于降低碳排放的一系列后续活动才能开展,也才有市场价值。
每个人都是减碳降碳行动的参与者,一次出行、一次购物都可以是低碳行为的表现,而得益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个体的行为现在都可以实现记录和量化。
如果使用过支付宝蚂蚁森林功能,就会对绿色低碳行为量化奖励有一定认识。用户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产生绿色低碳行为后,即可从平台领取低碳积分,进行普惠奖励。比如每天步行、坐公交、少开一天车等,都有相应的绿色能量奖励,积攒到一定程度,可以种植树木、认养绿地、养鸡、种果树,这些都是普惠奖励的部分。
宁夏“碳普惠”平台与蚂蚁森林功能类似,登录“我的宁夏”平台就可以使用。截至今年5月份,“我的宁夏”政务APP注册人数820多万人,在这上面搭建“碳普惠”平台,覆盖面足够广,而且有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区域性碳普惠生态。
今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9家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共同启动“碳普惠”,并发布《碳普惠共同机制宣言》,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碳普惠共同发展模式,秉持减源增汇、跨区域连接、相互认可的理念,共同推进建立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诚信度的碳普惠机制和市场,从而使碳普惠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
未来,随着“碳普惠共同机制”的启动,以及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作为企业和个人,可积极参与各地相关活动来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并获得相应激励,也可依据自身资源与当地业主合作开发碳普惠项目。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个人低碳行为能够被记录和量化的基础上开展,“碳普惠”打开了这个大门。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