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大专在读,已受聘为实习教师,站上了高职院校讲台,如此经历,让宁夏小伙儿刘祥坤走进大众视野,也让职业教育再次引发思考。
职业教育越来越多彩,相似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几个月前,高职生邢小颖清华任教,还上了教育部发布会的消息引发热议,原因正是职校、清华之间的某种冲突感,一下子打破了公众对职校毕业生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早在邢小颖之前,已有大批高职生任教于清华,只是当大家关注点鲜少放在职业教育之时,相应的信息供给也少。而现在,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如刘祥坤职校任教,无论是对职校生就业前景,还是职教师资力量,或多或少增补了公众信心——拥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走上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但是,在这些故事生成正能量的同时,要警惕一种倾向——职业教育一系列促进措施,不是要各职业院校将教学着力点单纯放在升学率、考研考公考编上。职教,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将他们“用”起来,才是职教改革之初衷。
为此,一切努力都在填补吸引力。吸引适合的学生来适合的专业,吸引浮躁的心安定下来。正如刘祥坤给学生传授的经验,“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享受吃苦的过程,才会苦尽甘来。”这或许是成功的关键。学子万千,能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能在求学阶段就受聘任教的有几个?不是学不会学不好,是怕苦,所以绝大多数人掩于尘埃,一无所成。又或者,转换方向,过早地奔向安稳安逸。
“安逸”之人无处不在,是谁给了他们安逸的机会?又是谁为着他们的安逸买单?之于职教,便是教学方向和方式问题。也因此,刘祥坤受聘为师更有意义。他所钻研的数控技术应用前景广泛,2020年,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宁夏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首批开设了这个专业,以需求为靶,必然要调用一切资源做好供给,好学生破格留教,对师生双方都是刺激,亦可谓双向成就。
话说回来,成为宝藏老师是个起点,而起点从来不决定终点。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