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替你在医院排队挂号、取药、拿化验结果,甚至在手术单上签字的人,居然是一位陌生人,这你能接受吗?其实,陪人看病如今已经成了一门生意,这些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的“陌生人”被称为陪诊师,这两年在银川也悄然出现。
不难看出,陪诊服务的兴起一方面是现实需求,毕竟现在看病有时候一个人还真搞不定,一方面则是基于部分群体的“难言之隐”,比如心理上的孤独感、不愿麻烦熟人更不想欠人情、有不想让生活圈子中的亲朋知道的秘密等。但是,对于这个听上去更像是“全能跑腿”的新兴职业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行业刚刚起步,准入门槛不高,既没有规范化,也没有必要的监管,交易大多建立在双方信任基础上,而这个基础在意外面前短暂又薄弱,对于交易双方来说都缺乏保障。正因为如此,对于陪诊师和陪诊服务,我们不能只在社交媒体上看个新鲜,也不能只是简单了解一下,要与时俱进地规范和监管,从而促进它良性发展。
“1个月接了20多单,下单的都是年轻人,陪诊的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居多。”的确,如今就医的便捷程度着实提高了不少,但网上预约、手机支付以及自助机操作等方式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还是存在门槛的,加上子女工作忙或者不在身边,有个人陪着能省不少事。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独居人士增多、异地就医需求加大等因素,让人们看到了陪诊师行业的前景。笔者从接触过的几位陪诊师身上看到,他们需要知晓一些基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各大医院的环境和看病流程,要有耐心和细心,还要保护客人的隐私,更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心脏。但总体看来,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比较低,现阶段也没有什么行业规范,更别说监管了,从业者以女性为主,多为副业,也不怎么抱团,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
陪诊师很多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转入社交平台的“黄牛”或者是“医托”,所以不少陪诊师开始合作打造陪诊公司,做线上“陪诊师”APP平台,从而更规范、有序地开展陪诊服务。市场有空白,就会有人去填补,但更需要行业规范与职能部门的有序监管,毕竟没有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行业标准的界定,即便是再新鲜的事物也很难走得长远,有陪同没服务、有服务不专业、不专业还套路多多,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短视频拍得精彩至极,患者压根是不会掏钱出来的。此外,缺乏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存在泄露患者个人信息风险等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规范,任意发展难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
这些问题该如何化解?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及时干预和规范引导应该说是当务之急。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有2.6万人在电商平台搜索“陪诊”相关关键词,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部分店铺月销量多达上千单,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专门提供陪诊服务的网络平台。与之相对的则是,我国法律中尚无针对职业陪诊的专门规定,陪诊师尚未被纳入新职业目录,准入门槛、服务流程、争议解决等方面都缺乏指导规范和监管机制。因此,让陪诊师和陪诊服务有规可守、有章可循,让这一行业有监管主体、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才能让服务变得更加安全与优质,对于“生意”双方来说都有保障。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