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凌晨,银川一市民家中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充电爆炸。所幸物业安防人员赶到扑灭火势,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还是有人带电池回家充电,这究竟该怎么治?
早在2021年8月1日,《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其中明确规定,禁止电动车上楼,违反规定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最高1000元以下罚款。不但有法可依,还有智能设备助力——当年,银川建发物业在庆丰御景湾小区试点推行智能阻车系统,可自动识别96%左右的电动车,只要电动车进电梯,电梯就无法使用,且可保证轮椅、婴儿车、自行车等不受影响。可即便如此,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电池家中充电等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类似事故时有发生。
究竟该如何治理?似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大串麻烦阻在路上,亟需补漏。先说智能设备,庆丰御景湾的试点确实有效果,但如果只带电池乘电梯则没法感应。靠法律法规的话,以上提到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也只是“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充电”,没说不能带回家,执法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加之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物业安保在内,很多社区不堪重负亦无法面面俱到。所以,业主的配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对一些监管与处罚空白作出明确规定。打蛇打七寸,整治这个安全隐患,要回到需求源头去。之所以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在电动车充电环节,根源还在于电池的设计和质量。因此,要完善生产、销售、使用各链条,从电池设计生产开始加强监管。
另外,与电动自行车相当大的增量相比,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就显得不够,数量上供不应求,且故障率高。许多人明知危险也要带电池回家充电,有的便是无奈之举。不光充电桩,小区车棚、智能设备的完善、升级、推广,究竟怎么设计实施?收不收费、怎么收、谁来收?还有,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安全隐患,强化市场销售端的监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却涉及很多复杂因素,需要充分考虑各方诉求,站在更全面的角度规划,才能形成最适宜的治理闭环。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