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交通疏堵“6+N”工程的持续推进,银川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逐步形成,拥堵点、断头路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以慢行绿道为载体的慢行交通网络正在形成,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正在成为大家出行的首选,这从今年自行车骑行热回潮就能看出一二。
夏末秋初的那段时间,笔者上下班基本上是骑自行车和共享电动车,周末的时候也会和孩子到处骑车逛逛,除了宝湖路、尹家渠街、雪绒巷等处的慢行绿道骑行感受挺不错外,中心城区的不少城市道路通过更新改造后,主干道得以拓宽,实现了机非分离,标线标识清晰,彩色铺装材料醒目,安装高亮反光道钉,骑行过程与以往相比变得更便利、顺畅和安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慢行绿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预计年底新增慢行绿道31.3公里。
我们需要畅通的交通体系,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治理理念,通过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引导大家采用步行、骑行等方式解决近距离的出行,同时也享受一下休闲舒适的“慢生活”,重新认识和感受自己身处其中的这座城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慢行绿道在实现通勤功能之外,沿线的景致与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骑行者休闲休憩、喝水如厕等便民需求。一边骑行,一边感受自然风光,沿途还有各类便民点,确实挺好的。
当然,交通综合治理历来就是一个难题,尤其是绿色出行、慢行出行体系的建设更是不易,前些年的骑行感受就颇不理想,很多道路相当不友好。从今年的骑行感受来看,当前慢行系统的改造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比较严谨、细致、下了功夫的,相比以前,不少道路通过骑行来“解锁”确实没有以前那么费劲和惊心动魄了。从笔者的个体感受来讲,银川市目前的慢行绿道在连续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上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背后是职能部门和施工单位的科学决策、合理设计、严谨施工,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交通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
不过,在硬软件提升的同时,笔者也还是观察和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路段施工质量一般导致路面凹凸不平太过颠簸,部分路段连续性差,一会有一会没、一会上一会下,个别地方标线标识磨损严重或施划不及时,部分骑车人逆行,以及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等现象。虽然都是些“小小不言”的问题,但既有硬件层面的,也有文明层面的,如果拖着不管,忽视了养护与引导,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慢行交通网络。说白了,慢行绿道不能一建了之,要特别注重后续治理,这其中包括对道路本身的治理维护,也涵盖着对个人文明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在治理上好好下功夫让大家知道慢行绿道的好,尝到了出行的快乐与甜头,大家自然会珍惜与爱护,也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