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河南新郑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疑似遭遇网课入侵后猝然离世。众人扼腕之际,有关网课入侵的很多讨论集中在了网监技术、法治层面上,当然,也少不了对网课时代学生、教师群体的关注。但回归教育本身,此次事件还放大了什么?又一次生命的代价能否唤醒那些迷茫与浑噩?深想一步,或许还可以看到很多缺失。
观点一
教育内容与形式缺失
为什么事件被曝光并发酵后,有的学生才知道自己找人“捣蛋”的行为闯了大祸、触犯了法律?为什么有入侵者面对斥责还能振振有词不以为意?单纯是不懂法吗?
有人是真不懂法。尽管各个教育阶段,都有专课安排进行法治与安全教育,可往往,这些课程未能进入校内教学主课程,很多网络自学与考试,都是家长代劳。被默许的状态下,家校双方心照不宣地糊弄差事。如此情形,学生们对法律的敬畏何在?法律常识与安全自保措施又能真的掌握多少?即便教改不断推进,可当下,大众因就业前景焦虑而只关注考试这根指挥棒,其他的依然“很次要”。教育构成必须尽早摆脱“装饰品”属性,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缺失必须重视。
还有心理问题。疫情带来的网课常态化,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被看到,但关注得不够。首先是不同成长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状态与困惑,尤其低幼年级孩子的课堂适应性与规则意识、青春期少年亟待排遣的压抑孤独,以及亲子关系考验等等,当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心理需求方面的问题被淹没,对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就剩了“课上得咋样”?其次,老师和家长们的焦虑和压力,较之学生群体,更易被忽视,可对教育而言,这些同等重要,都需要针对性关照。 刘薇
观点二
“安全感”缺失
这些“破坏者”是谁?他们这样做最终又有什么好处?有人可能是为了金钱,有人可能是为了炫技,有人可能是为了图乐子……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其中,有一类人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就是一些本性善良,出于一时叛逆和冲动,而加入违法犯罪行为中的人。
这些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缺失,时常面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可能。如此状况会让他们变得叛逆和冲动,也会让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细究这些人为何没有情绪的突破口,更多还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他们在遇到困境时不知道向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挣扎,久而久之心中则变得更加迷惑。
因此,如何补齐孩子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应是当下家长和教育从业者亟需考虑的问题了。 吴戈
观点三
“尊重教育”该尊重什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尊师重教一直都是优秀的传统。对教师的尊重如果仅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尊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那些“入侵网课”的始作俑者,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尊重,也没有对他人基本的尊重,本质上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接受教育得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特殊时期的网课,看似是把课堂搬到了网上,变换了上课形式,本质上还是在接收文化知识。对课程接受意愿的高低,也是对自身渴望接受教育水平的体现。入侵网课是对老师的轻蔑,也是对课堂的亵渎,本质上还是对教育的抵触。
这需要学校社会继续审视,为何科学技术在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尊重是否还是发自心底呢?最可怕的是,口口声声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的背后,只是想要得到教育之后的成果,而忘了实现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本末倒置的事情要不得。那些无所事事的入侵者,缺乏的不是一次上网课的机会,而是尊重老师、尊重教育的教养。别把没素质当作有趣,别把恶作剧当作乐趣。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