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媒体14日报道,宁夏400多学员建维权群向中公教育讨退费,承诺考试“不过包退”一拖再拖,现在培训机构已“暂停营业”关了门,学员想要退费遥遥无期。这种“不过包退”的承诺,在考试培训行业十分流行,成为众多培训机构招生的广告,然而在账户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中公教育是一家主营公考培训的上市公司,加上近年来的考公热,号称市场占有率已是第一,这也让报名的学员对其“不过包退”的承诺更加信赖。但实际上,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合格证书,以及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过包退”显然是有着诱导性的承诺,此举已然有违规之嫌。
“不过包退”听上去美好,实际上风险很大。培训机构打着“不过包退”承诺所招揽的学员越多,后期赔付的学费也就越多,加上相关成本的支出,退费的压力就越大。要知道培训机构之所以拿出这一招,就是想让学员们源源不断贡献出现金流,这些培训费用,是不可能放在账户里分文不动的。
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成立并有效,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中公教育确实有“不过包退”的承诺,并且体现在合同内。翻看一下新闻,中公教育此番不给学员退费,不只在宁夏发生。作为上市企业,中公教育应当按照合同履行责任退还学费,才能挽救企业的信任危机。
公考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不能缺席。之前一些培训机构跑路、关门,导致学费打了水漂,因此监管机构要求培训机构相应账户接受监管,如今看来,类似的公考及相应职业资格考试也应该适用此项规定。否则,仅靠培训机构自觉,显然难以让公众信服,如果整个行业还想继续发展,引入第三方监管资金账户就成为必然。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