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近日发布,将于12月15日起施行。新规16条,明确了跟帖评论的红线,也将互联网平台把关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
为何再次强调责任?一些网络平台跟帖评论走样,有人说这是新问题、新变化,得让制度法则跟上。这话站不住。制度不是没有啊,平台但凡尽责,就不至于有造谣生事、网络暴力、误导公众等情形和所谓的新问题,也不至于水军、删帖等黑产、灰产层出不穷,更不至于浪费公共资源于无形,让一些热点事件得不到及时平息,让很多悲剧发生。说到底,图利、图流量,其背后利益驱动明显。是利益抹煞了责任,所以堵漏,首要便是压责。
具体操作层面上,新规较上一版更加细化,例如用户认证,2017年版要求“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新规则补充至“对注册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可以说是进一步完善了实名制要求,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细化。还比如,“要求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的跟帖评论管理情况进行信用评估后,合理设置管理权限”……配合实名制,从前后两端共同防范虚拟身份参与讨论引发的问题,以及消除非理性跟帖危害,原本就该平台想到做到的,还得如此具体细致地统统摆出来,多少有些尴尬和无奈。
堵漏,亦可视为更多地赋权。新规之下,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图文类社区网站等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申请,适当授权管理跟帖评论。当然,自主性增强,也意味着有更大的责任。而另一方面,平台要履行完整的主体责任,用户也须分担一部分平台对内容的管理责任,不只是自媒体,包括新闻媒体和其他公共机构账号,只发帖不管评论行不通了。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