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其设立的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庆祝活动唤起更多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目前,银川市有40多万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司机、有的是老师……但到了开展志愿服务时,他们都会穿上红马甲,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路径。
新时代赋予了志愿服务新的使命,这就需要志愿服务工作与时俱进。志愿服务要继续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志愿服务激励保障的规范化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志愿服务是系统化、专业化的工作,不是简单与体力付出划等号,这只是他们服务的外在表现。让志愿者在更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开展服务,能够提升效率,也能发挥更多作用。
志愿者是无偿为他人提供服务不假,但是需要给予他们在物质保障、荣誉颁发等方面更多鼓励和肯定,这也是对他们付出的保障。比如,今年上海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免费提供最高赔付50万元的“守护志愿者”特定保险,让志愿者开展服务时心里有了底。这样的举措也传递出社会保护他们的信号,带动更多人义无反顾加入志愿者队伍,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递下去,用心用力用情,为他人多送温暖、为社会多作贡献。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