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发到结穗,经历120天全生命周期后,太空种植的水稻种子随神舟十四号一道回家,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当我们为中国太空农业自豪之际,又听说,山东巨野农民种萝卜,竟然用上了高大上的北斗导航。
准确地说,是新型北斗导航的自主辅助驾驶系统。它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同步完成,误差微小,精度高、效率高、质量也高。另一方面,田间地头的作业,也拓展了北斗自身的应用场景,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属于共赢。
相比传统农业,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的跨界融合发展推动着产业变革。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众多中国科技元素逐一亮相,除了宁夏大学研制提供的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设备技术,球员们餐桌上的蔬菜,也得益于中国智能LED植物工厂高新农业技术。所谓植物工厂,是通过模拟植物生长所需要素,在完全工厂化条件下种植。它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被认为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赋能农业,让生产效率倍增。更重要的是推动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发力,找到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性和生产经营的赢利点、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今年下半年,一场比赛中,一群博士努力探索自己的“种菜极限”——要在集装箱里种蔬菜。这也属于植物工厂的一种,除了要求蔬菜产量高、耗时短、口感好,参赛者们还得计算好成本,考虑到大规模普及的问题,尽量降低能耗。于是,几乎所有参赛项目都运用了多学科交叉技术,尤其AI技术应用。
不只农业,其他产业领域也普遍关注到了产业链与技术链、创新链的融合问题。也因此,北斗导航这样的高新技术不再束之高阁,它们参与产业应用,寻找机会优化升级。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要有主动迎接新技术的意识,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等重大历史机遇,整合科研资源,并积极配合消除信息盲点,拓展新技术研究和场景应用,想方设法降低应用成本,方能不断释放需求的牵引力,重构产业发展链条。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