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地方办花朝节。大明湖畔,十二花神落人间;莫愁湖边,汉唐乐舞盈袖翻飞;滇池水岸,花间诗会以花传意;大唐西市,汉服聚会争奇斗艳……春日里的国风浪漫带火了踏青赏花。将赏花当产业打造,是近年来各地拉动旅游消费、提升城市品位、助力乡村发展的新宠,但受制于时间问题,这个产业相对较难延伸。
银川日前发布20多处赏花点位和12条赏花春游线路,赏花点有景区、公园,也有乡村游观光点,足见出招是做足了集纳功夫,可若想做出自身特色甚至形成独有优势,还得多些啥花样儿呢?
南方温润之地多在时间上下功夫,通过不同花卉的最佳赏花时间延长花期,打造四季游产品,西北四季分明、温差大,胜不在“繁”字,但咱有“果”,贺兰山下果园成,不只花香可闻,单看本次给出的几个乡村游观光点,已可做足花果文章。
没果怎么办?近年新建的小微公园、慢行绿道,可不可以再多些斑斓?银川市绿化一处2023年地被花卉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里,五个标段采购花卉包含萱草、鸢尾、景天、紫藤、四季玫瑰、月季等,这的确挺斑斓的。形不成花海可造花路、花巷,拍照、拍视频、绘画的人不就都来了吗?而这只是增加文化内涵的一点表象,当中可植入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等,能解锁的花样很多。
结合游客们的多元需求与深度需求,游玩方式和产品也要推陈出新,自驾露营、研学、康养……这些都不难想到,真正融合创新还得添些创意,关键是各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是否合理,能否摆脱一味跟随模仿的模式,立足本地实际,在产业互融之中寻得契机、挖到宝藏。过往游彭阳山花,总觉得若能空中一览或更壮美,如今看川中山水,看似泾渭分明却少了链接的纽带。环视农事、美食、特产,只记住了八宝茶、罐罐茶中的花韵果香,再多的就想不到了。文创呢,地域特色少,赏花之物更无,也提不到兼具生活实用性和文化主题。它们有的似乎与非遗很近,可正因创意有限,走不出现有圈际,发展出周边产业就更是有段长路要走。
至于服务,精细的效果一定是1+1大于2,前提是抛弃一切被动应对的惰性思维,站起来,携手、迈步、微笑。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