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侵犯手段花样翻新,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才能够打赢个人信息保卫战?显然,从警方专业打击,到检方诉讼监督,再到行业自律守法,以及保护制度设计更新理念,在攻防博弈持续升级的同时,建立起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共同体势在必行。
回家刷脸进入小区、在无人值守停车场停车、去餐厅吃饭时扫码点餐……有太多的生活场景会被收集个人信息,因此传统低端的买卖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等危害个人信息的方式早已“转型升级”,呈现出网络化、链条化等特点。“盗取手段精细化、犯罪主体组织化,信息需求、盗取、交易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不法分子分工专业、配合高效,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彼此之间甚至不认识,隐蔽性很强。”从多地警方的通报中不难看出目前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共性:更多种类的公民信息成为交易品,不法分子对个人信息侵犯程度不断加深,侵犯公民行踪轨迹、财产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情形增多,并且与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紧密关联。
尽管个人信息受侵害范围扩大,但平时我们被电话、短信广告等轻微骚扰后也很少会投诉或报案,一方面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而维权成本却很高,绝大多数人即便是有维权意识,也很少有勇气和精力走到诉讼阶段;另一方面,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类案件的侦查办理较难,尤其是因为犯罪手段隐蔽,加上犯罪嫌疑人会使用域外软件、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结算,导致证据固定困难。此外,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规范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整体来看还是过于笼统,法律落地和有效监管难免遇阻;监管职责分配上,网信、公安、市场、通管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手段受限等原因,尚无法全面监管到位;行业层面,一些企业缺乏系统性风险管控能力,对信息保护不够重视,从业人员个人信息保护教育缺失。同时,个人对自我信息保护的意识也需要提升和加强。
笔者了解到,目前涉个人信息侵害案件,警方在实施专业打击的同时,还会利用专项行动整治为侵犯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支持的黑灰产,支持加大对利用新技术实施犯罪的研究和打击,并且建立处置和通报机制。检察机关则会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当然,建立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良好生态,数据的使用者和拥有者要肩负起主体责任,要做到行业自律、遵责守法。个人则要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做到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日常生活中不访问未知网站,不点击未知链接、邮件,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制度设计方面,要及时更新理念,深度嵌入具体场景、具体实践,来出台制度和完善标准。
网络时代,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好个人信息,这真不是小事,也非小题大做,只有多个方面协同配合,打好“组合拳”,才能打赢个人信息保卫战!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