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县已培育经营主体112家,解决农民就业1.5万余人,总产值33.62亿元,主导产业覆盖率62.15%,规模化经营率64.31%。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优质牧草基地7万亩,种植优质水稻3.6万亩,建设全程可追溯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建设日加工鲜奶400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和年产1000吨脱水蔬菜加工厂,完成高标准冷链体系。培育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认定面积4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家、产品17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培育“黄河绿康”蔬菜区域公用品牌1个,“贺得福”牌螺丝菜,“欧必客”稀奶油,“瑞格莱斯”蛋白粉3个宁夏著名商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培育、培训10家企业完成畜禽粪污、尾菜沤制有机肥6万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10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8%;农作物秸秆利用率84%。
加大聚集产业资源。通过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担保贷款等金融手段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运作,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与宁夏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贺兰县分公司合作,注入产业担保基金和贴息贷款资金2300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10倍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推进产业园建设。以1231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依托北斗卫星系统,建立全县农业信息平台,新平园区建设质量追溯、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管理等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示范区,已建成智慧农业物联网基地11家。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业纵向性融合,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累计达到81家,从业人员9907人,完成总产值25.4亿元,营业收入24.8亿元,实现利润3.1亿元。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种植蔬菜20万亩,1000亩以上的标准化蔬菜基地36个,面积13.5万亩。其中80%以上外销港澳及国内大中城市,是“宁夏菜心”的主产地。绿色水稻认证10.7万亩,有机水稻1.5万亩。稻渔立体生态种养2万亩,是宁夏大米地理标志认证主产区之一,中国十大好吃米饭,十大大米公用品牌生产区。稻渔空间成为自治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28家,市级31家;农民专业合作18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54个;家庭农场98家,市级以上示范场24个。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培育集种苗供应、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无人机飞防等内容于一体的宁夏农融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贺兰丰平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宁夏丰植源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7家,为产业园农业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先后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甘肃农科院、日本留学生等高科技人才,解决了循环水应用及养殖、稻虾种养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水肥一体化、畜禽粪污处理、绿色生产等关键技术,补齐创新能力不足短板。
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典农河河道500米以内建立农业“三减”核心示范区1.61万亩,集成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肥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化肥用量、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亩均施用量每年同比下降22%。中地、鑫金元等牧场均配套建设粪污处理系统,将奶牛粪便生产有机肥,直接用于种植青贮饲料,再做为奶牛饲料,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产业园内实施秸秆粉碎深翻还田4万亩,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1700亩。建立稻渔综合立体种养0.7万亩,实现稻田、环沟水循环利用,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