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在贺兰神葡萄酒庄,农民忙着采摘酿酒葡萄。记者 李靖 摄
曾经,贺兰山东麓是一片荒滩,一片沙坑,时至今日,伴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长廊的持续打造,志辉源石、夏桐、贺兰神、长城天赋、张裕摩赛尔等一批知名酒庄,陆续在国际葡萄酒行业赛事中斩获大奖。地处北纬38°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长廊成为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
葡萄酒产业作为“新食品产业”的重头戏,上半年收获了喜悦和希望,9月以来,产区上下对标中共银川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决战百日攻坚”要求,将继续保持定力强担当,着眼长远谋发展,以饱满的干劲“奋战100天、冲刺四季度”,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香飘万里。
来自北纬38°的新希望
9月22日,站在贺兰山下,成片的酿酒葡萄基地内,碧云层叠,蓝天白云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垂挂在藤条上,亮如珍珠、艳过玛瑙、绿似翡翠、红若宝石,个个小巧玲珑。从起初的懵懂晦涩到如今的成熟甘甜,酿酒葡萄们终于等来了“破茧成蝶”的高光时刻——贺兰山东麓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季节“榨季”。
从市区一路向西驱车30公里,记者来到了立兰酒庄,杨文涛已经在葡萄园和生产车间里忙碌了大半个月。对于他来说,9月,是葡萄新生命的开始,充满了激情和希望。“今年日照充足,雨水较少,这代表着葡萄酒将迎来一个好年份,对于一个酿酒师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人兴奋的了。”杨文涛说。
三分酿造,七分种植,体现了一个产区风土的重要性。在银川产区,优质的风土环境造就了葡萄酒无与伦比的品质,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同样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者前来。
站在万亩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内,大规模采收正热闹上演着。“我们的种植园是宁夏最大的,今年的采收工作从9月初开始将持续到10月,现在平均一天能采收150吨。”贺兰神国际酒庄庄主陈德启说。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陈德启花了2亿元买下这片10万亩荒滩。这些年,600万棵高大的白杨树拔地而起,成为了天然的防风屏障,万亩酿酒葡萄茁壮成长多年来,酒庄葡萄酒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并斩获了国际多项大奖,贺兰神的名字也被大众熟知。“现在贺兰山东麓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未来也将是中国葡萄酒的新希望,我们很有信心。”陈德启告诉记者。
“葡萄熟了,银川产区也开启了2021年‘榨季’的新征程。今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培训,提升了整个产区种植、酿造水平,全面细致地掌握一线实际情况,细化、深化、实化明年各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为做好2022年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闫树革告诉记者。
打造闻名遐迩的葡萄酒品牌
9月16日下午4点整,随着一声响亮的鸣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高铁专列首发。随着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的召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品牌“香气”,搭乘银西高铁黄金运输线飘香大江南北。
今年以来,银川市致力于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模式,以扩大销售为龙头,品牌化经营,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创新宣传方式,在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上持续发力,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香飘万里。
4月,2021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春季经销商大会为产区带来了无限可能,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经销商收获满满,共签订葡萄酒经销协议1.61亿元,酒庄投资项目4000万元;6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教程》正式推出,目前累计开设课程45期,培训人数达690人,覆盖21座城市;7月,银川市组织19家精品酒庄,开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2021城市巡展,获得良好推广效果……
“刚刚结束的中共银川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为银川市葡萄酒产业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划定了标准。下一步,产区将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上继续下功夫,不断提高和扩大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市场的影响力。”闫树革说。 记者 闫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