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醉美东麓 > 焦点要闻
葡萄酒酿世界语 贺兰山起中国风
——来自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的观察
时间:2022-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九月的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绕庄园,老藤果盈枝。北纬38度特有的紫色醇香,再次吸引国内外嘉宾如约而至。
  全球疫情虽起伏反复,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掀起的“紫色风暴”,依然漂洋过海,推动中国葡萄酒融入世界。
  开放发展
  雄浑贺兰山也无法阻挡葡萄酒香飘四溢。山脚下,永宁县闽宁镇红酒街上,来自法国勃艮第的陈仙妮说着一口流利汉语,向往来嘉宾推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这里虽然是葡萄酒的新兴产区,但葡萄酒品质很好,欢迎世界各地的葡萄酒爱好者来体验葡萄酒文化。”陈仙妮来中国9年了,闻着勃艮第产区葡萄酒香长大的她,现在正努力把中国葡萄酒卖到全球。
  这几年,来自法国、新西兰等世界各地的酿酒师、品酒师循着酒香来到贺兰山东麓。去年,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贺兰山东麓也渐渐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深度开放的高地。
  “葡萄酒产业具备开放发展的特质和优势。未来看,推动宁夏葡萄酒产业提档升级,把产区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离不开以开放促发展。要把宁夏葡萄酒放在国际大背景、世界大格局中推进,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倪洪兴说。
  从2003年贺兰山东麓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到如今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贺兰山东麓产区引领中国葡萄酒在全球市场“翩翩起舞”。
  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雍在论坛演讲中表示:“宁夏将以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在市场衔接、标准并轨、品牌宣传、产品出口、技术引进、人才培育等方面,常态化开展交流合作和内外开放,努力将宁夏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葡萄酒文化魅力、产业实力、发展活力的开放窗口。”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葡萄酒是“品尝即懂”的世界通用语言,其最大魔力来自紫色琼浆背后的独特风土。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外嘉宾反复提及葡萄酒文化体系的建立。
  “正是有了文化的滋养、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赓续,葡萄酒才成为情感的纽带、友谊的桥梁、文化的使者。我们要更加用心解读这些文化密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赋予葡萄酒更有持久力和生命力的深厚价值,为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蓄积能量、增加动能。”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政协副主席赵永清在第三届中法葡萄酒文化旅游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
  “从国际上成熟的葡萄酒产区发展历程来看,葡萄酒产业的比拼不仅是品质的比拼,还是文化的比拼。消费者对一个产区的认知是立体的、多元的,如产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倪洪兴说,中国自古是酒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优美诗句描绘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葡萄酒文化。
  事实上,代表中国文化、符合中国审美、有着中国气派的“紫色梦想”历经发酵、陈酿,正在散发出扑鼻幽香。贺兰山东麓沿线100多个酒庄饱含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中和平易、含蓄深沉的美学追求。
  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目前,贺兰山东麓已初步形成贺兰县金山、西夏区镇北堡、永宁县玉泉营、青铜峡市甘城子及鸽子山、红寺堡区肖家窑等酒庄集群,成为全国葡萄酒庄最集中的产区。百余家酒庄中有36家酒庄建成旅游酒庄,获评国家A级景区酒庄12家,其中4A级景区酒庄4家,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
  “中国葡萄酒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据统计,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规模超过百亿,而且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尤其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葡萄酒旅游的兴盛。”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张西龙对葡萄酒旅游产业充满信心。
  生态优先
  “干沙滩变金沙滩,葡萄园功不可没啊”,前来参会的嘉宾感慨。
  位于闽宁镇的立兰酒庄葡萄种植基地里,一串串紫色硕果坠在枝头。穿行在绿色长廊,悬挂在葡萄树根部上方的滴灌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滴灌让水分精准渗入作物根部,既方便施肥也实现了高效节水。”立兰酒庄董事长助理马成云解答了疑惑。
  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从荒漠沙石中诞生,其发展过程伴随着生态环境修复。因此,葡萄产业既是富民产业,更是绿色产业。
  近年来,宁夏突出“生态优先”战略,扎实做好“葡萄酒+生态”文章,将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快生态恢复结合起来,率先探索“先建防风林、再配水电路、后建葡萄园”的生态建设模式,推动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据测算,贺兰山东麓产区每年可节水2750万方,每公顷葡萄园年固碳9.1吨,产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36亿元。荒滩戈壁、废弃矿坑化身葡萄长廊,也成了区域气候改善、黄河水土保持和“三山”生态涵养的生态屏障。
  目前,宁夏正规划建设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努力把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未来,葡萄酒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将更加凸显。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宁夏回族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工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自治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典农河畔候鸟乐园
    典农河畔候鸟乐园
    银川:候鸟的天堂
    银川:候鸟的天堂
    宁夏人物
  •  非遗传承人郝延强: 赋予贺兰石灵
  •  非凡十年 成长|杜多利:见证水管
  •  刘世友: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
  •  寇启芳带领宁夏滩羊种业走向全国
  •  巡护员张万东:用脚步丈量对长城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