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酒驾如狼,那么药驾则似虎。你知道吗,在服用一些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此时马上驾车上路,会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那么,服用哪些药品后不建议马上开车?
吃了感冒药后驾车竟引起车祸
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97%;用药后驾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比未服药、正常状态下开车的司机高出许多。
“我有一位朋友就曾在自驾游时,出现过这个情况。”市民马超说,朋友是很有经验的老司机了,但那天开车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导致车撞上了前面的一辆车,幸亏人没有受伤。“事后他赶紧去医院检查,并没有查出什么疾病。后来他回想起当天因为感冒,早上吃过感冒药。医生据此判断,很可能是因为他吃了感冒药引发眩晕,导致车祸。”
“药驾”的危险不容忽视
“现在大家都知道酒驾的危害,但很少人知道,除了酒驾还有‘药驾’。”对此,宁医大总院药剂科高华医生介绍说,所谓“药驾”,就是指驾驶员服用可能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后,仍然驾驶车辆的行为。“临床上服药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中,最常见的就是感冒药,由于该类药物中含有抑制中枢神经的成分,服用后可能产生嗜睡、头晕、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而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驾车安全。”
虽然目前“药驾”并不像酒驾被法律所约束,但其所造成的事故伤亡和财产损失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几类药物服用后不宜马上开车
高华介绍说,“以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药品在服用后,如果立即开车,可能会影响驾驶。”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抗过敏药物,常见药物有扑尔敏、息斯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这类药物对于中枢神经有明显抑制作用,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困乏、视力模糊、头痛等。服用此类药物后,会造成大脑反应迟钝,使人的动作协调能力下降,“手脚不听使唤”,从而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等。
高华还补充说,一些用于对抗感冒的感冒药里,也含有抗组胺药成分,比如感冒清胶囊、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胶囊等。
•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会让人感到疲劳、倦睡、头晕、乏力,可能影响到思维与操作的敏捷性。比如可待因、咳必清、咳快好等药物都属于此类。
•解热镇痛药
这类药物服用后,有些人会出现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等。
•抗生素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可能会导致共济失调,常有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颤抖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降压药
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产生嗜睡、头晕、晕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时应慎重驾车。常见的降压药物有心得安、硝苯地平等。
•降糖药
降糖过度时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若在饥饿状态下用药更易出现问题,会发生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等副作用。尤以胰岛素和磺酰脲类多见。常见药物有优降糖、达美康等。
•镇痛药
中枢性镇痛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服用后可能会产生幻觉、精神松懈、平衡感丧失等副作用,不适合开车。
•镇静催眠药
这类药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嗜睡、头昏、乏力、共济失调(人体平衡失去控制,表现为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安定、硝基安宁、苯巴比妥等。
•抗精神病药
服用后可能出现昏昏欲睡、乏力、眩晕、震颤、头痛、情绪不稳定、视力模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常见药物有丙米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多虑平等。
特别提醒
规避“药驾”牢记这几点
高华强调说,除了西药以外,有的中药在服用后也可能有“药驾”风险,比如天麻含有天麻素,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人参有抗疲劳作用,但长期使用易出现烦躁不安现象。
高华同时建议,记住以下3点,轻松规避“药驾”:
•看病时主动表明驾驶者身份,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不会对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自行服药时,仔细查看药物说明书,了解用法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
•药物与药物不同,血药浓度下降所需的时间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一般建议服药后6小时再驾车。 记者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