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寒露节气,秋意渐浓,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自然界万物敛藏,因此,处于寒露时节的深秋,养生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保养体内之阴精。具体该怎么做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晓丽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寒露养生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养生重在防燥润肺
中医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寒露时节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寒露是秋季中的一个节气,而秋对应的脏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王晓丽主任介绍,寒露时节,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适当多食鸡、牛肉、鱼、山药等以增强体质。
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对于燥邪猖獗的秋季来说,是去燥的最佳选择。另外,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少吃葱、姜、蒜等辛辣之品。
深秋时节,早餐可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玉竹、沙参、生地、黄精均可煲粥服用益气养阴。
睡前泡脚补肾气
寒露一到,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人们应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天凉之后,建议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俗话说“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所以足部受寒会影响全身。“这个时候用热水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祛除寒气,还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泡脚时,也可以加入一些温经通络的草药,比如艾叶、红花、干姜、花椒等等。泡脚水温保持在42℃左右,水量以没过踝部为好,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最好是睡前一小时左右,有助眠效果。”王晓丽主任建议。
泡脚之后,还可揉肾经。坐到床上,脚心相对,两脚心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双手握住小腿肚的肌肉,慢慢用力向外面翻,双手尽可能多地握住小腿肌肉,一边向外上方翻一边按摩,重复操作,直到小腿感到发热就可以了。
调睡眠防悲秋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寒露后更要注意调整睡眠时间,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深秋天气变冷,许多人常常赖在被窝不愿起床,睡眠时间就无形中增多了。其实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睡眠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血栓,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最好做到早睡早起。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寒露后养生不仅要调理身体,还需要精神上的调养,顺应季节变化作出适当改变。”王晓丽主任表示,自然界的秋风、秋雨经常会使人心生秋愁,秋季尤其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尽量排解积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都很重要。我们可以趁着天气凉爽的时节,多进行户外运动,或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放飞心情。
寒露过后防感冒
寒露后,对于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人,本身御寒能力较弱,应依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进入寒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其以肠胃病多见。胃肠道在秋天会变得特别敏感,寒露以后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要注意胃部保暖。此外,胃部偏寒的人要注意饮食温和,忌食生冷,不暴饮暴食,避免增加胃的负担。天凉后,很多人容易喜温喜热,出现内热上火的情况,对养阴不利。
另外,寒露节气时气温下降明显,空气变得干燥,感冒病毒的致病力也开始增强,很容易感冒。虽然这个时节天气转凉,但也不能整天闷在屋里,关着窗户。如果空气不能顺畅流通的话,就容易滋生感冒病毒。所以勤开窗通风是预防感冒的必备工作。
养生食疗方
【桑叶菊花杏仁粥】
▶原料:桑叶、菊花、甜杏仁、粳米,冰糖适量。前两味煎汤,去渣后入甜杏仁、粳米煮粥。
▶功效:润肺止咳,预防便秘,适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便秘等症。
【双耳汤】
▶原料:取白木耳10克,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将白木耳、黑木耳用温水发泡,除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加冰糖、水适量,置蒸笼中,蒸一小时,待木耳熟透时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补肾健脑。 记者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