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馍馍的传统烤炉。
正出炉的书本子馍馍。
最近,中卫的书本子馍馍走红网络,引得网友争先抢购。看名字就能猜出来,这个馍馍长什么样——长方形的馍馍和书本很像,不过,它还有一个名字“土棚棚烤馍”,是中卫的一种民间传统特色面点。
儿时的香甜美味
4月7日下午,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何摊村村民曾月霞忙着将烤馍出炉。这一盘酥脆金黄的烤馍,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曾月霞说,这香气,很像她儿时闻到的味道,轻轻咬一口,童年的回忆充斥脑海。
据中卫农村的许多老人讲,中卫的土棚棚烤馍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当时因为条件限制,只有在过年备年货时,村民在村里筑起土烤炉,烤上一炉馍馍。“我是1968年出生的,七八岁时最爱吃的就是书本子馍馍。”曾月霞说,那个年代条件有限,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烤馍,而且烤馍多为黑面,很少加糖,但在她的记忆中永远是香甜的,尤其是烤馍出炉时的那种香气,她到现在都记得。
“我们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其实在过去,这句话才是最贴切的,那时候我们就盼着过年,因为有好吃的,能穿新衣服。”她说,中卫的书本子馍馍在过去就是正儿八经的年货,是浓浓的年味。家里大人开始做馍馍的时候,小孩子就特别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年就要到了。
书本子馍馍里的门道
书本子馍馍看似简简单单,但其实里边有很多门道,从制作的第一步开始,就需要用心去对待。
首先是面粉的选择,黄河穿中卫而过,孕育了肥沃的中卫冲积平原,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小麦,自然带着黄河水的原汁原味,用这样的小麦粉去做书本子馍馍等面食,都有着浓浓的“黄河风味”。曾月霞说,将面粉和好成面团后,需要发酵几个小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秘诀便是老酵子,发酵之后的面团有着淡淡的酸味和香味,之后再揉半个小时,然后擀成长条,切成一段段的粗条。这些粗条再一次擀制,做成长方形的面片,这个面片折两次,就做成了书本子馍馍的样子,然后将这些“书本”放进烤盘,装入烤炉,十几分钟后,一盘香喷喷的烤馍,便出炉了。
如今的烤馍,表面看和过去的没什么不同,但其实从内里看,差别太大了。曾月霞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的烤馍,别说往里边加芝麻花生了,就是白砂糖,都很少有,就是纯粹的面粉,后来慢慢才有了糖烤馍。“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次过年去姑姑家,她家是农场的工人,每天早上都是稀饭、糖书本子馍馍,就着咸菜,我感觉自己吃得很洋气,好像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她笑着说起书本子馍馍,满满的都是甜美的回忆。
而现在就不同了,除了原味烤馍,其他品类的烤馍里,会加入牛奶、糖、芝麻、花生碎等等配料,口味众多。
独具特色的“土棚棚”
烤书本子馍馍的“土棚棚”也是一大特色。在中卫沙坡头景区的带动作用下,近年来,同在沙坡头区的何滩村,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接地气的烤炉“土棚棚”,也深受游客喜欢,成为村里的一大看点,赢得了大家好奇的眼光。
给这个烤炉取名“土棚棚”,十分贴切。整个炉子完全是由泥巴砌筑而成的,主要分为三部分,最中间是炉膛,下边是灰膛,上边便是烤炉的“心脏”烘烤室了。放进一盘书本馍馍,关上整个烘烤室的炉门时,这个空间就完全封闭了,在炉膛里烧火,热量传递到烘烤室时,书本子馍馍被烘烤熟,十几分钟后,打开炉门时,一盘香气扑鼻的书本子馍馍就出炉了,金黄酥脆,香甜可口。
烤馍也需要功力,最主要的便是火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曾月霞说,柴火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硬柴火,也就是木头、碳等,而是要用软柴火,比如麦秸秆、玉米芯等等,因为用硬柴火容易烤煳,软柴火慢慢烘烤才会烤成“外焦里嫩”的书本子馍馍。
“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书本子馍馍就是我们中卫的特色,我觉得如今这些接地气的乡土特色,应该被宣传出去,被更多人知道,慢慢也就有更多人了解喜欢了。”曾月霞说,今年村里来了许多旅游的人,他们都挺喜欢书本子馍馍,就像自己儿时那样,咬一口馍馍,能甜到心里。 记者刘旭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