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由来
时间:2023-04-20  来源:银川日报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流经全国9个省区,宁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得益于黄河的滋养和水渠的修建,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传奇佳话。“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不仅高度凝练了黄河对宁夏的偏爱,同时也勾勒出宁夏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
  对于“天下黄河富宁夏”这一脍炙人口的谚语,一般文章概称“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何为“自古”?为何“富宁夏”?尚未有人对其历史渊源和机理进行考察。经笔者对电子本《四库全书》的检索,以及对相关历史典籍的查阅,发现了该谚语的最早出处和沿革变化,其主要与两点要素有关:一是以“宁夏”命名的行政建置,二是宁夏引黄灌溉的水渠修建。
  据明代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中的《宁夏卫》记载:“元置宁夏路,本朝初改宁夏府,后府废。洪武九年改置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后又增置宁夏前、宁夏后及宁夏左屯、宁夏右屯、宁夏中屯,凡六卫。”另据乾隆《大清一统志》中的《宁夏府》记载:“元太祖二十二年灭夏,至元八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二十五年,改置宁夏路总管府。……明洪武三年,曰宁夏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改置宁夏卫。……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宁夏府,属甘肃省。”至于其后宁夏省的成立,天津《大公报》1929年1月10日有题为“宁夏省”的新闻:“宁夏省政府以今日宣布成立。”据此可知,元代有宁夏路,明清有宁夏卫、宁夏府,解放前有宁夏省的设置,可以认为,从以“宁夏”命名的地方行政建置沿革来看,元代始有“宁夏”之称,“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说法,不应早于元代。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为人熟知的唐人诗句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之语。既然在唐代已有“塞北江南”之说,也可以感知,远在唐代,宁夏旧地已经如江南般水草丰茂,已经得到黄河之利。而黄河之利的获得,正与汉、唐以来的水渠修建相关联。
  查询相关史料,“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出现,也的确与水利息息相关。据现存档案记载,雍正八年二月十五日,宁夏道员鄂昌有奏折称:“宁郡万民衣食之源,在乎大清、汉、唐三渠之水利,所以每岁自清明起,至立夏止,水利同知及时疏浚修理,使水流畅足,民田得以均沾灌溉”。《清世宗圣训》记载的雍正八年的“上谕”也说:“宁夏地方万民衣食之源,在大清、汉、唐三渠水利,是以定例每年疏浚修理,使水流畅足,民田均沾灌溉。……宁夏为甘肃要地,渠工乃水利攸关,万姓资生之策莫先于此,是以朕特遣大臣督率官员等开浚惠农、昌润二渠,又命修理大清、汉、唐三渠,以溥万民之利。年来惠、昌二渠及唐渠工程渐次告竣,于民田大有裨益,其大清渠、汉渠虽未竣工,然闻连年加谨堵叠,极力挑浚,水泽已可敷用。”可以说,大清、汉、唐三渠水利奠定了宁夏地方万民衣食的自然基础。《朱批谕旨》记载“大清渠、汉渠仍令动岁修额设夫料,照常修理,至壬子年(1732年),再将大清渠、汉渠修补,则工程既得,从容就理,而农期亦不致有误。……大清渠、汉渠之水,亦皆得浇灌,兼之雨泽调匀,各处山田俱遍经布种,夏秋禾苗十分茂盛,足望丰收,童叟咸欣,城乡共庆。”雍正年间水渠的修理与兴建,保障了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城乡快乐场景。
  乾隆《甘肃通志》《宁夏府志》对汉渠东岸支渠、西岸支渠以及唐渠等也进行了详细记载,“(汉渠)两支渠陡口共计三百六十九道,每年四月开水,必自下而上浇灌田亩。”从现存档案及各种文献记载来看,在清代以前,最著名的水渠是汉代修建的汉渠(汉延渠)和唐代修建的唐渠(唐徕渠),但这两条水渠时有堵废,到清朝初年已经不能发挥原来的灌溉职能,地方政府不得不大力疏浚。同时,康熙年间又在“宁夏府汉、唐二渠之间”新开大清渠,除新开大清渠外,雍正、乾隆年间由于宁夏屯田和供应军需粮草,又修建了惠农渠、昌润渠、河忠堡渠、清塞渠、美利渠、贴渠、北渠、新北渠、胜水渠、顺水渠、常永渠、石灰渠、七星渠、柳青渠、羚羊夹渠、羚羊店渠、羚羊角渠、通畸渠等众多水渠,使宁夏引黄灌溉的水渠密集成网,形成四通八达的渠道水系。特别是乾隆年间,汉渠、唐渠、大清渠、惠农渠“四渠”已经闻名天下,被誉为“宁民命脉”(乾隆四年四月十八日川陕总督鄂弥达奏折)。亦如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陕甘总督勒保的奏折所说:“(宁夏府属)农田全赖大清、惠农、汉、唐等四渠堤岸坚固,河水畅达,以资灌溉。……现在河水充盈,上下畅达,深通各处,傍渠田亩源源引灌,田水敷足。”由此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必然。不惟如此,在清代前期,不但专门设置了管理宁夏水利的“水利同知”,而且形成了“官督民修”“民修民办”的岁修水渠的惯例,一如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十一日陕甘总督文绶奏折所说:“于每年清明节冰融冻解之候挑浚深通,除灵州、中卫二州县工程较小,民修民办外,其宁夏、宁朔、平罗三县渠工,计长三百余里,支渠数百道,向系民出夫料,官为督修。”除岁修外,大的修建工程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如雍正八年维修汉渠、唐渠、大清渠,一次拨款十五万两白银,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三道大渠及各支渠多被震塌,致渠水不能流通,灌溉无资。……工程浩大,民力维艰,奏请动支帑银修筑。”种种措施,使清代前期宁夏的水渠修建远迈前代。有理由认为,“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出现,当在乾隆年间。
  据查证史料,“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出现,有一个由文献描述到形成谚语的过程。《皇明经世文编》所载《李康惠奏疏》和《桂文襄公奏疏》中都有类似的描述,《李康惠奏疏》称:“黄河在天下皆为害,独宁夏为利。”《桂文襄公奏疏》称:“宁夏地宜五谷,又有鱼蒲之利,人言黄河在天下俱为害,独此处为利。”李康惠即李承勋,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桂文襄公即桂萼,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均为明代中期人。傅维鳞的《明书·边防志》也记载了桂萼的说法,但语词略有不同:“宁夏地宜五谷,兼鱼蒲之饶,盖黄河在天下皆害,于宁夏独利也。”也就是说,黄河有利于宁夏的凝练描述出现在明代中期。
  笔者认为,“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出现,一方面是在上揭明代凝练描述的基础上口语化、民俗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清雍正、乾隆以来水渠密布,“童叟咸欣,城乡共庆”的前提下,宁夏先民的由衷表达。一般来说,谚语比文献描述具有更广的传播度和更大的认知度。口口相传的谚语,是一种口碑文化、口述史学,谚语被文献记载则具有滞后性。笔者所能够查见的“天下黄河富宁夏”谚语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年间。邓显鹤撰《沅湘耆旧集》在记述“渠工税”以及“黄河富宁夏”时称:“谚云,‘天下黄河富宁夏’”。据《清史稿·儒林传》记载,邓显鹤为湖南宝庆府新化县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是清代中期有名的文献学家,著述丰硕。其所著《沅湘耆旧集》最早的刊本为道光二十三年“邓氏南邨草堂”刻本。“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被记载在湖南人邓显鹤的文集中,可见这一谚语在清代中期已经广为传播。
  道光以后,“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不但更为广泛地出现在报刊、文献之中,而且有了相关的论述。同治十一年的《申报》称,宁夏河渠“因时灌溉”,而“各渠分流引水,水土适均,所以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谚也。”同治十三年的《申报》刊载《论治河》文章,更直接阐述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地利和人为因素,并对宁夏的引黄灌溉大加赞扬:“谚云‘天下黄河富宁夏’,盖因黄河为害于各处,而宁夏独获其利。……凡治河之人,皆能亲往履勘其形势,必知宁夏所以独获其利之道。且宁夏一区,民藉其利以耕种,未必尽贪天功而毫不费人力者,若有仍须费用人力之处,下游亦可变通其法以效行之,虽不能使如宁夏之大获其利,亦庶可使各处少受其害也。”《甘肃财政说明书》的记载更是很好地总结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宁夏府属田多砂积,土脉鬃浮,得黄河泥沙灌溉,苗始勃兴。谚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也。各属皆于黄河上游开渠引水,或百余里,或数十里,工程浩大。至黄河两岸不能开渠之处,又有车水,其车形如车轮,……水激轮转,顺承倒洩,空中高架木枧,承水引入河干,分灌陇亩,计一轮可灌田七八百亩。虽系人力,亦一水利也。”可以认为,黄河赋予了宁夏独有的自然水力资源,而先民的智慧和劳作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正是地利和人力、水力,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张尔榭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宁夏回族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工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自治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彭阳“醉”美梯田花海引客来
    彭阳“醉”美梯田花海引客来
    犀牛湖生态治理
    犀牛湖生态治理
    宁夏人物
  •  于卫军:一二三产相融合 红火日子
  •  沈爱红:带着深情履职 带着问题研
  •  工程师杜银学:助力“铸造强国梦
  •  马慧娟代表——走村入户 探访民生
  •  王东新:履职映初心 服务暖民心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