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兰县坚持把抓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注重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上下联动,真抓实干,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证。全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1658户7762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66户214人,累计减贫792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已降至为0.15%。
抓责任落实,提振脱贫攻坚信心。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必须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压实脱贫攻坚四级帮扶责任体系。建立县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县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抓、具体负责,县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专项督查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三包五到位”工作法,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做实结对帮扶责任。组织全县1139名党员干部包村包户,进村入户解难题办实事,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定期督查各单位帮扶责任人责任落实情况,督促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发挥作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运用考核“指挥棒”,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组织评星定级、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脱贫攻坚落实成效,作为评判班子和干部的重要指标,推进各成员单位和乡镇场履职尽责。
抓队伍建设,建强脱贫攻坚堡垒。围绕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帮扶力量,凝聚抓脱贫攻坚的党建合力。充实乡镇党政班子力量。在脱贫攻坚一线统筹择优选拔优秀干部,注重把思路活、能力强、干劲足的乡镇干部调整到脱贫攻坚岗位上,把年轻干部配备到脱贫攻坚一线,2018年以来,提拔重用21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配强村级班子队伍。综合年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选优配强班子结构,从致富带头人中配强村党支部书记43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占班子人数46.3%;清理不符合任职资格村干部21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实践锻炼,奖励补贴的工作机制,186名青年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培养,储备村级干部源头活水。择优选派驻村工作人员。本着人村相适,2018年以来,累计选派121名青年干部到脱贫一线锻炼。注重脱贫攻坚一线识别考察干部,2018年以来提拔重用2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建立驻村干部“传帮带”工作机制,培育推动发展、带领致富、扎根农村的骨干力量,帮助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抓集体经济,点燃产业发展引擎。强化组织引领。构建以发展特色增收产业为依托的组织覆盖体系,推广“支部+企业+农户”“支部+党员+农户”等模式,创办合作社、扶贫车间、劳务输出协会扶贫等,发展果蔬种植和特色养殖富民产业,把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产业链条,36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销售推广等功能党小组126个,培育产业链党员致富带头人277名,专业合作社143个,引领带动2736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政策保障。研究出台《贺兰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意见》《贺兰县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管理办法》《贺兰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增量奖励办法》等文件制度。通过开发利用集体资源,盘活闲置村部、校舍、厂房等资产,承接本村实施的小微工程,破解村级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难题;探索多元化增收渠道,自主经营、投资分红、村企合作、多村联合的经营模式成为集体经济获利增收的有效方式。实行农银合作,成立贺兰县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担保基金,撬动银行贷款资金6000万元,破解融资难题。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增量与村干部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年内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增量确定奖励额度,以“硬核”措施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村村超过10万元,形成了以通义村、金贵村为代表的一批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抓基础保障,提升脱贫攻坚动力。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特别是贫困村倾斜,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攻坚。推进阵地规范化建设,筹集6000余万元新、扩建阵地36个,改造提升28个,村级阵地全部达到500平米以上,科学布设“五室一站”功能室;2019年首次从党费中安排179万元支持新、扩建阵地基本办公设备配置;投入500万元,改造提升23个村部供暖,解决了冬季采暖问题。建立“四位一体”激励保障制度,实现党组织星级等级与村干部工资挂钩,落实村干部基本补贴、意外保险、生活保障、离任补贴保障,村干部平均补贴4.01万元,四星级党组织达到6.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补贴水平。每年安排村干部全员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加强基本投入保障,从2017年起,村级运转办公经费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每年安排党建经费128万,党员活动经费180余万元,确保村级组织活动有序开展。统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为民服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每村固定25万元,每年投入为民服务资金1600万元,保证村党组织有能力办事。(中共贺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宁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