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深入人心,为民服务精准细致,志愿服务传递温暖,文明乡风沁人心脾……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平罗城乡遍地开花,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新风尚,不断汇聚正能量。
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平罗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旋律,紧扣群众所需,调动各方力量,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文明之花绽放新时代
文明花开,满城芳华。近年来,平罗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使之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平罗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总队长,县处级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县委党校、教体局等8个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以机关干部为主体的理论宣讲、教育帮扶、科技科普、卫生健康等8支志愿服务分队,把握关键环节,不断深化“1+8+X”的三级联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围绕思想铸魂、志愿服务提升、文化惠民、基层治理四大工程,搭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融媒体服务六大平台,聚焦“学、传、育、帮、引、融”六大环节,以志愿服务为抓手,采取倡议书等形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环境整治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267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36684人,开展志愿服务18756场次,受益群众305832人次。
在原有县文化馆、头闸镇翰林清风文化展馆等15个场所的基础上,平罗县动员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整合闲置场地、文教体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结合主题展览、阅读推广、红色剧目演出、红色电影放映等形式,开展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300余场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宣讲报告会,全县共计10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聆听了报告,通过积极学习传播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为民惠民利民政策,激发奋进新力量。
平罗县科协作为中央文明委的科技志愿服务基层联系点,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培育“田间课堂”“筑梦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围绕广大群众科技科普需求,开展常态化的“科技志愿服务赶大集”“节庆科技志愿服务”“田间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陶乐镇“白静田间课堂”科技志愿服务队入选中央文明办全国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平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培育疫情防控心理疏导、非遗传承等优秀项目;在泥哇呜非遗传承和保护基地,建设集非遗保护、科普宣传、文化传承、研学旅游为一体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创新“12345”工作机制,打造“老奶奶小课堂”“板凳课堂”等品牌,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工作局面。
精准服务为百姓幸福加码
“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志愿者逢年过节就来家里帮忙打扫卫生,给我们发的助老爱心联系卡能让志愿者帮忙买东西、办业务等,让人省心又暖心。”10月20日,高庄乡北长渠村独居老人顾秀琴说。
北长渠村采取“支部引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探索“积分治理”养老志愿服务模式,发挥村级爱心超市作用,鼓励党员志愿者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品的形式,形成党建先行、全员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
平罗县研究出台《爱心超市指导意见》《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该县将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文章。通过开展学雷锋、政策宣讲、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健康义诊、帮老助残以及非遗展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处处可见的“志愿红”用实际行动温暖着城乡百姓。
近日,头闸镇组织志愿者和学生来到头闸社区,大家一起动手切菜、拌馅、包饺子。老人们一边看着《盖碗茶》《桃花姑娘》等文艺演出,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
“通过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组织搭台、群众唱戏’,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努力让志愿服务从参与变成一种习惯。”头闸镇镇长赵冬梅说,该镇整合家风家训文化广场、翰林游园等阵地,以翰林清风文化展馆为载体,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头闸镇翰林清风文化展馆、家风家训文化广场、翰林游园等,参观学习俞德渊等人勤奋求学、清廉为官、文明家风、古朴家训等内容,引导群众从中汲取优秀中华传统美德。
高仁乡六顷地村以种植沙漠西瓜为主,产业发展逐渐带火了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
今年,高仁乡依托六顷地村怀旧文化基地,延伸拓展服务功能,将村史馆、校史馆等资源整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使怀旧文化基地在提供旅游休闲的同时,成为向群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红色历史教育的主阵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同时,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百姓宣讲、军事体验等文化活动,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服务群众精准化。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平罗县免费开放文化馆、健身体育中心等场馆,开设瑜伽、书法等公益培训班,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戏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系列文艺会演活动;鼓励、整合企业、科技产业园区、种植养殖基地、热心公益组织等社会资源,免费为群众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在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组成小分队到各村清除垃圾,引导群众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努力实现人居环境长效长治。
为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力量
自从患上肺气肿和腰肌劳损,渠口乡阮桥村62岁的岳怀仁做腌咸菜这种小事也变得极为吃力,家里26亩田一到播种时就让老两口犯难。
“志愿者为26亩田请了‘保姆’,从种到收统一管理,不用我们操心。逢年过节还上门帮忙打扫卫生、义务理发,腌的咸菜味道好极了。”岳怀仁笑着说。
今年,渠口乡探索“1155”模式,建成文化大舞台、服务中心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多种方式开展了“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印象渠口讲堂、巧手家庭“庆丰收、烙月饼、唱欢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评出巧手家庭、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家庭等,为困难群众发放爱心礼包,搭建起群众学习教育、展现自我、参与实践的平台。
“我们在为群众办理各种业务的同时,与志愿服务相融合。如承包大棚种植瓜菜的群众,志愿者倡导他们购买农业保险,减少种植风险。”渠口乡乡长梁静说。通过建立14支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该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文化乐民等方面,解决群众实际诉求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平罗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实践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志愿服务在乡村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平罗县组织致富带头人、返乡人才、乡村文化人才等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一技之长,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开展政策宣传、扶贫帮困、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在红崖子乡红瑞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妇女之家等阵地,时常能看到村民认真学习烹饪、编织等技能的场景。
“举办创业技能培训班的同时,开展为老百姓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等服务,提升他们致富的能力。”红崖子乡副乡长丁少忠说。
红崖子乡聚焦阵地建设、模式创新和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充分挖掘优良家风家教、悠久民风民俗、优秀民间艺术中符合新时代新风尚新要求的内容,以“微党课”“田间课堂”等载体,围绕“永远跟党走”“经典诵读”等主题,开展“悦读周末”“四点半课堂”“夕阳青春同牵手”等系列“送文化”活动,普及党的理论政策。同时,在网络安全宣传周、宪法宣传周、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农贸集市、文化广场等场所,向过往群众发放网络安全、禁毒、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手册,普及法律知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老百姓心里。
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生产生活实际,平罗县把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和带领群众致富兴业、参与农村改革等相结合,让科学理论走进田间地头、浸润百姓心田,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唤醒乡村发展的活力和生机,孕育出更深沉更持久的内生力量。
目前,以姚伏镇团庄村、陶乐镇庙庙湖村为代表的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在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科普”“新时代文明实践+脱贫攻坚”等内容开展服务。从“灶台”到“舞台”,从“牌桌”到“课桌”,农民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滋养下发生着改变。
下一步,平罗县将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板凳课堂”“百姓宣讲”等品牌,将党的创新理论、脱贫富民政策、农业产业技术等,进一步及时传递到百姓心中。探索开展“爱心老饭桌”“育苗小课堂”,关注帮扶困难群体。培育“科技科普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黄河岸边生态课堂”等项目,用科技科普“智慧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用群众身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事例讲好黄河故事,以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毓秀平罗,风景独好。
科技志愿者白静传授种植技术。
志愿者为老人洗脚。
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
百姓家门口义诊。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中)教学生制作泥哇呜。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本版图片均由平罗县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