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记者从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经过连续多年的整改提升,我市目前已基本消除了管网空白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对城区内的二排沟、四排沟、四二干沟等内河水系进行清淤、疏通,提高了渠道行泄能力,完成了建成区内56处典型积水点的治理工作。
自我市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实施“源头优先、洪涝统筹、污涝同治、量质兼顾”的系统化治理策略,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不同排水分区问题与特点,我市因地制宜制定了片区治理策略:西夏区南部以产业园为主,着力构建源头工业园区大屋面雨水径流场地内渗滞;金凤区中部以居住、公建为主,结合城市更新“增绿留白”,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2022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海绵项目131个,重点打造金凤区中北部、西夏区南部2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片区,实施了环湖绿道工程、康平路雨水管道工程、西夏区兴州街积水点治理等项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夏区南部片区排水防涝设施雨水调蓄池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调蓄能力为9万立方米,可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作为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兴庆区西北部片区排水防涝设施——雨水调蓄池建设工程二期新建雨水调蓄池容积约4万立方米,通过雨水暂存的方式,解决上海路、民族街周边区域的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也能够减轻下游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的压力。康平路雨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可有效解决康平路、人民广场西街积水问题,全面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我市还抢抓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期,从完善整体规划、提速项目建设、凝聚部门合力、营造宣传氛围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力争示范期末4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内涝积水区段消除比例达到100%。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深入,我市已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海绵项目。去年以来,我市把美丽河湖建设与水利高质量发展、海绵城市示范市和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相结合,力争实现“调蓄互补、循环畅通、多源补水”的发展目标。 (记者 李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