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夏枸杞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有“中国枸杞之乡”美誉的中宁县有近一半人口从事枸杞相关产业,其中张氏家族在中宁枸杞的发展延续中功不可没,至今流传着张佐汉“宁可没饭吃也要种枸杞”的故事。
抗战时期,人们纷纷拔掉枸杞改种粮食,而张佐汉认为枸杞是中宁最具象征意义的作物,不仅一棵枸杞树没挖,甚至还以120块银圆的价格买来360棵优质枸杞树苗种了2亩枸杞。这一决定,保住了中宁枸杞延续下去的“火种”。后来,张佐汉优选出结果率高、品质好、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成为科研单位研发“宁杞”系列枸杞品种的基础。
如今,在中宁县舟塔乡,提起张佐汉的儿子张伟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张伟中在40多年的枸杞种植中日积月累,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土专家。走进张伟中家的客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奖牌和一张张奖状,他所研发的枸杞膏、枸杞酒以及枸杞栽培技术已列入中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嘉奖与认可,张伟中除了自豪之外,更多的是欣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父亲张佐汉的技艺发扬光大。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家里的5亩枸杞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74岁的张伟中走进枸杞地,边展示修剪技术边说。他靠种植枸杞走出了村子,走出了县城。
“从父亲开始,我家就一直种枸杞。”张伟中说,父亲年迈后,地里的活主要由他打理。由于继承了父亲张佐汉的技术,他获得了宁夏和中宁县“枸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早年,张伟中有过进城工作的机会,但由于当时父亲的技艺无人继承,父亲便将他拽了回来。张伟中坦言,最初被父亲拉回来时,心里也有诸多不愿,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看着父亲的执着与勤奋,自己深受感染,最终真正醉心于枸杞事业。
为把枸杞栽培技术学精、学透,闲暇之余,张伟中勤于记录,将自己多年的枸杞种植经验汇编成小册子。他没有打算出版,只为赠给前来求教的人,以便查阅。
如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张伟中已有点力不从心,但他的两个儿子正值青壮年,不但学习了张伟中的技术,还分别从生产、销售端入手,做大枸杞产业。大儿子张超奎往返于甘肃、宁夏两地,为枸杞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上过大学的小儿子张超轶则在淘宝、微信等平台做枸杞电商销售,在打造“中宁张氏枸杞”品牌的同时,以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开拓市场。
“现在儿女们生活好了,我也就安心了,每月领着国家发的养老金,也不给他们添负担。最让我欣慰的是,守着这片枸杞地,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张伟中说。70多年的依恋,黄河岸边的这片土地承载了张伟中的一生。闲了和乡亲们一起收收枸杞、聊聊天,是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事。(通讯员 卢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