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阵阵春风,迎水桥镇鸣钟村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游客三三两两漫步村中,迫不及待地记录着春天的景象。
清晨,鸣钟村村民张德寿清扫庭院,打扫巷道。“要赶紧忙完这些,给游客留个好印象。”张德寿忙里偷闲地说。
66岁的张德寿经营着几亩果园,还是鸣钟村制作羊皮筏子的非遗传承人。这几年,张德寿靠着做羊皮筏子和种植果园,盖起了一排砖房。他的三个儿子都干着和羊皮筏子漂流相关的工作,吃上了旅游饭。
“这几年村里旅游业越来越火,思虑再三,觉得回村发展会有更多机遇。”张德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曾经的鸣钟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
近年来,沙坡头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成了乡村发展的主阵地。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张德寿毅然决然地回村发展观光农业。
“老一辈的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发展乡村旅游业才是咱们的出路,才能解决致富难的问题。”如今,张德寿致富增收的思路更活跃了。
跟随张德寿的脚步,走出鸣钟村,村道笔直、民居有序、环境整洁。近年来,沙坡头区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乡村旅游,实施街巷改造提升及环境整治绿化、风情街建设、庭院及户内燃气管道改造等项目,全面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短板。“这几年工程就没断过。现在天气转暖了,再接着干。”看着近几年的发展成果,张德寿满意地说。
人们不禁要问,鸣钟村这样一个小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优势何在?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是最大优势,此外,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让这个小村落潜力无限。
从鸣钟村出发,开车到城区不到半小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着更多城里人到农村体验生活。
“现在的城里人周末或小长假都会外出游玩,其中有很多人选择到农村采摘无公害蔬菜,吃农作物喂养的土鸡肉,体验农村生活。”张德寿说。
依托乡村振兴,沙坡头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也为更多“张德寿”带来了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在迎水桥镇何滩村,春意萌发,清风徐来,白墙青瓦,路上游客熙熙攘攘,步履不徐不疾,身处其中,多了几分自在。
“如果没有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何滩村想要吃上旅游饭恐怕没那么容易。”何滩村党支部书记冯永新说,何滩村通过引进企业,盘活利用闲置土地100余亩、农房12套,将闲置农房变成自然观光、农耕文化教育、乡村课题研究基地,实现了从传统单一农业种植向“农业+旅游”“农业+特色”发展蜕变。
如今,何滩村将方寸之地打造成了创收之所,走出了一条将闲置资源盘活再利用的增收新模式。去年,何滩村日均客流量60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增加1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8000余元。
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迫切需要规划引领,这样既可以推进乡村振兴,还可以为乡村增添活力。近年来,沙坡头区结合镇村、景区景点发展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文化旅游项目策划设计,并纳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探索以项目入股联营、“村企联建”形式,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精品民宿、康养研学、休闲采摘、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项目,打造乡村振兴体验中心、枣林溪宿中端民宿集群、“原舍依田”自然(亲子)教育营地、中奥乡村欢乐谷和“三村一域”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农村闲置资源与旅游观光、星空研学、特色餐饮、萌宠乐园、非遗传承、电商营销等特色乡村文旅新业态深度融合。
目前,南长滩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关村、雍楼村、胜金村、夹道村、何滩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鸣沙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北长滩村、沙坡头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北长滩村还被评为宁夏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何滩村、鸣钟村均被评为宁夏特色旅游村。全媒体记者 张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