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焦点图片
风吹麦浪满地金 又是一年丰收景
时间:2021-07-15  来源:银川日报
  七月中旬,银川田野之上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大型机械开进农田,从南到北陆续开镰收割,又是一年丰收景!

  银川市始终紧紧抓住粮食安全这条主线不放松,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2021年落实小麦播种面积12.6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结构合理、品质优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优选品种稳粮提质见效益
  亩产710.49公斤!创宁夏灌区春小麦最高纪录!
  日前,永宁县李俊镇宁化村惠丰现代农业合作社种植的“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展示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田”传来好消息。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银川综合试验站和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指导组专家对该示范田进行了田间实打测产,示范面积共120亩,栽种品种为宁春58号,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指导种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积极示范推广宁春50号、宁春55号和宁3015等强筋小麦品种,充分发挥粮食优新品种价格优、品质优、口感优的“三优”特点,粮食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6%。
  惠丰现代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生宝种地已有30余年,“以前种宁春4号,正常来说亩产400公斤至450公斤,自从选用了宁春50号、宁春55号等新品种,亩产基本都超过了600公斤。”
  补齐短板 农民种粮有底气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只有把两者紧紧抓住,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我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守住耕地红线。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213.5万亩,划定基本农田161.53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在93万亩以上。
  盛夏,从高空俯瞰麦田,阡陌纵横,田畴整齐,再描摹上小麦的金黄色,令人赏心悦目,笔直的水渠紧挨着田埂边,灌溉也十分便利。
  一垄垄良田,一片片丰收。对于国家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而对于农户来说,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变化则体现在细节上。永宁县望洪镇增岗村的种植大户黄海滨回忆道:“以前大型农机开不进田里,种地基本上全靠人力,人再辛苦产量也上不去。现在田间路修宽了,农渠四通八达,从种到收都有机器帮忙,不累人,产量还有保证。”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全市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了清挖渠道、整修道路、新植农田林网、秋翻地、秋施肥、秸秆还田等工作,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丰收年上了一把“保险锁”。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改善灌溉面积64.33万亩,清挖沟道4234.4公里,清挖渠道5358.1公里,整修田间道路5887.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12平方公里。如今在银川广袤田野上,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机宜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带来的积极变化,让农民种粮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意外之喜 一亩麦子四笔收入
  7月12日,黄海滨顶着烈日来到田埂边,一台台收割机正在他的麦田里纵横驰骋。
  踏进麦田,黄海滨挥手推了一把麦穗,麦浪荡出好几米远,“这麦浪越远,说明麦穗的穗越重。人努力、天帮忙,头多、穗大、籽粒饱,今年丰收是铁定的!”
  黄海滨今年种了530亩小麦,由于开春时雨水充沛,使得小麦出苗齐、长势好,亩产达到了580公斤左右,比往年高出不少。
  不仅有小麦收入,今年黄海滨还多了三笔“外财”,一笔是麦草,一笔是补贴,一笔是租金。
  今年麦草价格较高,1亩麦草能收入170元。合作社雇用大型机械收割后,将麦秆同时打包运走,“不仅免除了收割费,每亩地还给我170元的麦秆费用。”
  黄海滨的530亩地属于稳粮保供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自治区原粮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内容,经相关部门核验后,按照订单合同约定,黄海滨能领取到每亩190元的种粮补贴。
  小麦收割结束后,土地就闲了下来,黄海滨的530亩地将转租给温州市宝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盘菜,每亩还能拿到500元的租金。“小麦收了之后,我们负责把地深松翻好,再交给对方种二茬菜。”黄海滨说,麦后复种实现一地两用,这真是意外之喜。
  麦后复种破除农业发展瓶颈
  7月9日,将早熟小麦收割后,贺兰县立岗镇先进村种粮户杨彦祥又继续复种了一茬大豆。“今年在专家指导下,借助免耕精量覆秸播种机,复种了二茬大豆,10月份的时候就能再次收获。”杨彦祥说。
  麦后复种模式,是当前我市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目前我市正在逐步推广。据悉,市农业农村局不仅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外销一体化模式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安全、外销带动能力强的秋季露地蔬菜示范基地,同时积极探索示范麦后复种大豆、饲草、青贮玉米等种植新模式,实现粮经饲协调发展。
  杨彦祥选择种植大豆,主要看中大豆价格常年稳定的优势,他的心中有一笔“增收账”:今年他在先进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早熟小麦,亩产约为500公斤,每公斤价格在2.6元至2.8元之间,复种大豆预计亩产能达到100公斤,每公斤价格约为5元。两者相加,亩产值约为1800元,稳定增产增收。
  前茬稳粮,后茬增效。麦后复种大豆、饲草、青贮玉米等种植新模式,不仅有效破除了我市“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农业发展瓶颈,解决了田地单种小麦效益低的难题,种植结构也得到了有效调整。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麦后复种面积预计能达到12万亩,通过“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打造,推动产业发展由“先种再销”向“订单种植”转变,麦后复种蔬菜(饲草)订单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可实现亩均增效1000元以上。
  技术给力粮食收储接近“无损”
  近年来,通过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银川市的粮食耕、种、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代耕代种、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粮食生产代耕代种及托管面积比例达到85%以上,有效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代耕代种、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将小块农田纳入连片种植面积中,方便机械化收割,也再次提升了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收割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得田间粮食浪费减少到了1%至3%之间。
  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作站站长杨自建介绍,以往人工收割时,1人1天仅能收割1亩地左右,且收割时麦粒容易掉落田间,在后续的翻晒、捆扎等环节又造成麦粒的二次掉落。
  “现在机械收割,掉落的麦粒不会超过3%,而以前人工收割浪费率达到了10%。”杨自建说,为了进一步减少机收过程中的浪费,农机在收割过程中始终保持匀速前进,因为太快会导致麦穗抖动大,太慢则会影响作业效率。
  机收减损的同时,我市也高度重视科技储粮新技术的运用,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等粮食保管技术,实现了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效益储粮。
  “我们储备库的粮食4年一轮换,基本上粮食出库的时候,和入库的时候品质相差不大。”宁夏储备粮滨河储备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蒯军介绍,储备库通过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环流熏蒸系统、地上笼及横向通风系统、多参数粮情检测系统、粮食烘干系统、粮食卫生指标检测系统等多项储粮新技术,有效确保了粮食品质,国家粮食安全更有保证。 记者 梁小雨/文 李靖/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市取消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  《银川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  宁夏出台《自然资源行政处罚裁量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
  •  暂停服务公告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这座城市开始展现水韵魅力
    这座城市开始展现水韵魅力
    黄河岸边绿意浓
    黄河岸边绿意浓
    宁夏人物
  •  杨自建:切实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
  •  马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让她全力
  •  王俭 坚守初心 为人民群众服务
  •  姜丽娟:一个叫“春蕾奶奶”的老
  •   李长青:从警23年始终冲锋在一线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