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焦点图片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宁夏
时间:2021-11-11  来源:宁夏日报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刚刚过去的十月,一只放归的雪豹到访宁夏贺兰山,并在宁蒙贺兰山来回“观光”。这是时隔多年后,宁夏贺兰山再现雪豹记录。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无论是雪豹的到访,还是每年老朋友红嘴鸥的重游,无论是六盘山的“鸟类图谱”,还是各地的“植物图鉴”,塞上江南正以绿色的怀抱,为生灵提供适宜的生境,焕发不竭的生机。
  “三山”里的多样“居民”
  一头放归的雪豹,牵动着公众的心。由此,“雪豹去哪儿了”,也有了实时播报。
  “据最新监测信息,此雪豹结束了‘度假’,于12日17时从宁蒙贺兰山交界处,一路向西翻山越岭,到达了内蒙古贺兰山镇木关沟口浅山地带。”10月13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公众号“走进贺兰山”发布消息。
  时间回到10月2日夜间:这只雪豹从内蒙古翻越贺兰山主峰,“到访”宁夏贺兰山。雪豹属于世界级濒危物种,也是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宁夏贺兰山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富有成效。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有关项目,持续加强监测和研究。”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表明贺兰山生态系统食物链日趋渐好。同时,该局还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开展了华北豹、大鸨等珍稀濒危物种研究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研究工作。
  近期,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城中行人车辆渐少。隔着家中的玻璃窗,小区树丛中只见不知名的鸟雀漫步;“朋友圈”里的旧照,红嘴鸥在公园湖边栏杆小憩;而在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里,则捕捉到了一个个生灵的身影。
  不久前,题为《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宁夏罗山保护区红外相机里的可爱“小精灵”》短视频刷屏。在池间、在山野,在一场自然的“现场直播”里,各类野生动物在线“吸粉”。
  “这是保护区工作人员近期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发现的鹅喉羚、豹猫、雕鸮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我们把这些影像剪辑在一起,让公众了解罗山,领略生物多样性的美好。”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工作人员说。
  在“三山”之中,罗山或许稍显“神秘”——也正因为这份“神秘”,让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居民”,享受更自在的天地。
  罗山是宁夏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罗山森林覆盖率由建设之初的9.61%提高到现在的18.13%,物种资源丰富度明显增加,高等植物由建设之初的65科170属275种,增至70科230属418种;野生脊椎动物数量由建设之初的44科114种增至67科221种。同时,野生动物种群增多,赤狐、豹猫、鹅喉羚等珍稀动物成了保护区的“常客”。“我们将推进保护区数字化建设,强化科研监测数据应用,加强生态修复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提出,宁夏将致力在3到5年内,让“三山”及规划区域生态问题基本解决,确保“三山”生态自愈能力提高。在自愈的同时,“三山”不仅是自然的“绿岛”,也将是更多生命的“方舟”。
  湿地中的飞行来客
  “你知道,天鹅最喜欢吃什么?”10月30日,宁夏观鸟协会的李志军在朋友圈里提问。有人回复:“吃鱼虾、稻谷?”
  “天鹅是素食主义者,最钟情的是沉在水中的水生植物,比如眼子菜、狐尾藻等。”李志军公布了答案。
  了解了鸟类客人的习性、喜好,在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中,才能更加“投其所好”。“比如,如果城市附近的湖泊湿地,偌大的湖里都没有水草,天鹅也会有意见吧?”李志军举例。
  这个季节,在黄河惠农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集中亮翅的时段。李志军转述了摄影爱好者“陈小组”的感言:“9点多,突然飞出数千只灰鹤,壮观的场景让我措手不及,它们排列成一字型向黄河西岸飞去,我只有下意识地按下快门,记录珍贵一刻。”
  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等地的湿地,灰鹤迁徙、聚集规模颇为壮观。李志军介绍,当前,宁夏黄河北部湿地旅鸟和冬季候鸟汇集,渐成高峰,目前已有近50只小天鹅,近千只白琵鹭、灰鹤、灰雁、豆雁聚集,随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严格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为此,宁夏观鸟协会成员建议,组织开展秋冬季候鸟保护行动,特别是黄河重点流域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加强科普,保护珍稀候鸟在宁夏安全越冬。
  每一次候鸟的休憩,都是一次由衷的选择,是对适宜生境的归属感,也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认可。今年上半年,宁夏林草部门严格落实《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年—2025年)》,其中,已恢复湿地10.1万亩、湿地保护恢复19.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计划》提出如下目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提高公众保护参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参与起草《计划》的张显理教授,是我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专家。他介绍,《计划》明确了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优先领域与行动保障措施,并规划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
  目前,宁夏动植物“家底”如何?
  根据《宁夏鸟类图鉴》和《宁夏脊椎动物志》统计,宁夏有脊椎动物5纲30目87科471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遗鸥、黑鹳、中华秋沙鸭等1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鲵、马鹿、鹅喉羚、岩羊等60余种。根据《宁夏植物志》(第二版),宁夏共分布各种野生植物130科645属1909种,主要分布在14个自然保护区和40余个湿地、森林、沙漠、草原公园等自然公园。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和恢复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生境条件或生物栖息地。宁夏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设立迁地保护场所,稳步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原生地。宁夏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宁夏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工作实施意见》,对全区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科研监测能力等明显提升。
  张显理教授认为,首要的是,对“生物多样性”统一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深层次的认识。比如人们常说的保护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都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范畴。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行动,需要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和积极参与。
  我区将创新黄河流域宁夏段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赔偿制度和野生动物伤害保险制度。同时,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支持机制,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野生动植物长效保护项目提供信贷额度等,加快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保护地体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记者 毛雪皎)
<p></p></p>
  迁徙途中经过石嘴山市境内湿地的天鹅、灰雁和白琵鹭。
<p></p></p>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
<p></p></p>
贺兰山岩羊。 
<p></p></p>
  西吉震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p></p></p>
  木贼麻黄。(发现于小罗山三角架附近。)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以心换心累也值得
  •  宁夏财政厅:战“疫”有我 党员先
  •  宁夏共享单车“防疫专岗”保障市
  •  疫线笔记丨行中有善 处处皆暖
  •  疫线笔记丨天气虽冷,但人心炽热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隆德:千秋为卷 山水作答
    隆德:千秋为卷 山水作答
    哈巴湖的胡杨“醉”秋天
    哈巴湖的胡杨“醉”秋天
    宁夏人物
  •  王永宏:培育更好的玉米“芯片”
  •  周志军:让中国高端3D打印装备走
  •  岳跃政:为宁夏抱回“金娃娃”
  •  祁珍:创业从宁夏“杞”航
  •  葛谦:建立宁夏葡萄酒数据库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