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将至,利通区春意萌动,全面吹响了春耕备耕“集结号”。
“春耕开始了,春灌也近在眼前。”利通区马莲渠乡惠裕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孝林坐不住了,与灌水员及操控员开始了春灌前的准备工作:上报2024年种植结构、配水比例、农户信息,检查水利基础设施是否完好,监测设备维修养护......
近年来,利通区立足“四水四定”,积极探索破解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成立乡镇级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为用水权改革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建设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疏通“毛细血管” 用水更合理
“以前,我们的水都是农民用水者协会协调的,管理不规范,经常发生因为灌溉用水吵得面红耳赤的事情......”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村民赵杰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提到以前的用水,他无奈摇头。
高闸镇全镇灌溉面积3.9万亩,主要种植西瓜、露地蔬菜、优质饲草、玉米四类作物。灌区灌溉主要渠系有汉渠、东干渠,干渠直开口数量66个。水资源管理难度大、浪费严重。
2021年,自治区全面推进用水权改革工作,利通区按照水利厅“总量控制、定额分配、灵活调度”的原则,采取水务局牵头、成员单位配合、第三方机构调查的方式,注销全区原有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乡镇级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
“高闸镇注销原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8个,新成立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全镇涉水事务均由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管理。合作社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灌水员13人,监事会3人组成,人员下降67.5%。”利通区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主任杨自健表示,高闸镇以合作社为管理载体,推广阶梯水价和灌溉用水精细化,同期比,实现节水584多万方,老百姓节约水费41.5万元。
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水费收缴执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同时,利通区水务局统一完善信息化办公设备,测控一体化闸门,结合信息化系统,合作社实现了高效、精准、科学的灌溉服务。改革后,全镇用水量逐年下降,亩均水费由85元下降到60元,亩均水费下降30%,开展水指标交易50万立方米,交易金额10.5万元,获得节水奖励资金32万元。
如今,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高闸镇基层水利服务的“窗口”,水费收缴率大幅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率提升,基层水利服务组织良性运行,基层水利管理呈现出“现代化、市场化、精细化”的局面,实现了“农户、市场、政府”三方收益。
基层水利“毛细血管”的疏通,让利通区每一滴水的利用更加合理、精准。
服务“对症下药” 让水再升值
利通区高闸镇用水权改革只是全区用水权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让专业合作社的水资源管理和服务落到实处,2023年,利通区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将合作社委托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公司(简称:利通供水公司)实行管理。
利通供水公司接管后,迅速构建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行、物业化服务的运营机制,实现灌区运维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物业化服务,基本形成“项目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通模式”。
“咱们合作社的职能就是管理好马莲渠乡27000亩地的灌溉,做好水费收缴、灌溉管理、协调用水权收储和交易等工作,让所有的灌溉流程透明化,让村民放心,让政府放心。”马莲渠乡惠裕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操控员杨小梅细数着合作社的特点和职能。
如今的马莲渠乡,按照灌溉计划进行轮灌时,支渠长会向合作社提出开闸、关闸申请,理事长下达开闸、关闸指令后,控制员按照指令号进行操作,即可实现远程操控,精准测量,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利通供水公司还在原有基础设施上,增加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141个,减少水资源浪费,为百姓省了不少事。
“合作社成立后,渠道有人修了,设备有人管了,灌水的时候也有人通知了,遇到啥不明白的事儿也能找到地方解决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的提升让马莲渠乡的农民竖起了大拇指。
据统计,2023年,通过管理实现节水300余万立方米,水费收缴率提高至99%,较去年同期增收700万元。宁夏水发集团则以水发利通公司作为利通区水权收储平台公司,将结余下来的水化零为整,进行水权交易,推动用水权收储和交易规范化、市场化运作,让“水资源”变成“水资产”。
服务“对症下药”后,灵活调度,节水增效。
基层水利管理组织建设作为利通区落实“四水四定”的有力抓手,为利通区水资源节约集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下一步,利通区将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升其专业化、精细化、物业化服务能力,为“塞上江南”新图景增彩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