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德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屋里有暖气,外出有轿车,家中有积蓄,未来有奔头”,搁到4年前,这些是建档立卡户杨德明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候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才能维持住生活。
如今,他不仅给自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带领村上的18名建档立卡户一起奔小康。回首来路,杨德明感慨道:“人只要踏实、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等靠要’的想法要不得。”
只够维持生活自发移民寻出路
杨德明的老家在同心县王团镇虎家红湾村,1996年,33岁的他只有三个子女、60多亩旱地和一间土坯房,手中没有积蓄,心里也没有什么打算。“一年又一年,生活就是那个样子,只够维持生活。”杨德明说,自己当时只知道,如果一直留在老家,生活不会有啥大的起色。
杨德明永远不会忘记,就在那一年,听说西夏区镇北堡镇要开发,他毅然决定举家移民。当时他借了哥哥的手扶拖拉机,拉着家中唯一的家具——一个1米多高的柜子以及从地里砍下打算盖房子的十几棵杨树到了镇北堡镇团结村。
“老家干旱,但这里当时比老家还苦。”杨德明说,刚迁来时没有住房,全家人就搭了个塑料棚,边住边盖房子。虽然分到了7亩多地,但地里盐碱厚得种不活庄稼,夫妻二人只能在村子附近依靠铲草、修渠、摘枸杞等零工维持生活。
直到2014年建档立卡时,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资金、养育负担重的杨德明一家还是没有走出贫困,他们居住的还是两间土房子,杨德明对生活的形容依旧是“维持”。
建档立卡后精准扶贫给门路
成为建档立卡户后,镇北堡镇扶贫专干刘洪涛来到了杨德明家,还给他带来了项目。杨德明当过建筑工,刘洪涛给他介绍了个附近修渠的小工程。
“最开始我因为胆子小,不敢干,刘洪涛给我打气,说赔了算他的。他还借给我1万元,帮我请了个大学生管技术。”杨德明说,在刘洪涛的支持下,他鼓足勇气接了活,带着村上的20多人顺利干完交了工。他做事踏实可靠,承包这项工程的老板也成了他的“老客户”。
这个小工程让杨德明赚了5.7万元。“当时,我把挣来的钱放在桌子上,第一次看见那么多钱,心里美得很,也觉得生活有动力了。”杨德明说,接下来他又承包了一个修建排水沟的工程,挣了3万元。这一年,他家人均收入1.7万多元,还完欠债,家里第一次有了积蓄。
2016年冬天,团结村免费举办挖掘机培训班,杨德明的大儿子学会了开挖掘机。于是,杨德明又贷款买了挖掘机,带着儿子和村民继续承包建筑、水利、绿化等工程。由于口碑好,再加上有机械,许多工程都自己找上了门。杨德明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总收入将达到18万元。
脱贫不忘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这些年,杨德明在自己脱贫的同时,还带动了村上的20多户建档立卡户脱贫。按照不同工种,每人每天的工资在150元~260元。仅去年一年,他就雇用了附近的村民70多人,发出了37万元工资。
两年前,杨德明聘请了50多岁的同村村民马运刚担任施工队队长。那个时候,马运刚家种植着几亩树苗,收益微薄。而学历、年龄则成了他外出打工的“拦路虎”。在杨德明的带动下,现在马运刚已经脱了贫,最近他刚从杨德明那里领到了1.4万元工资。
“以前我哪能想到现在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杨德明说,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家自立门户,日子都过得不错,不仅收入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农村看病住院也有保障。
记者 李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