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权威发布
坚守初心 接续奋斗 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新篇章
时间:2021-09-24  来源:银川日报
  兴庆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人居环境和谐宜居。
  兴庆数字经济产业园。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基础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志愿服务助力建设和谐城市。
  本版图片均由兴庆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关键词
  四个继续走在前列
  2021年9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在银川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加快推动先行区建设上继续走在前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继续走在前列。
  两带两圈
  现代服务业产业示范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新华商圈、友爱新商圈。
  四个高地
  消费高地、宜居高地、教育高地、康养高地。
  首席服务官
  由兴庆区四套班子领导担任首席服务官,每人牵头1~2个重点项目,协助做好项目报批等前期手续办理及实施全过程协调服务工作,力促项目早日完善手续,早日开工建设,早日竣工达效。
  “兴庆先锋”工程
  2018年兴庆区为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基层党建、干部、人才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施“兴庆先锋”工程。
  看发展成果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不断扩大在2019年突破5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跃上新台阶
  2021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是五年前的1.5倍
  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370亿元,是五年前的1.5倍
  民生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7万元,高于全国20个省份
  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45328元、19821元,高于全区水平
  看奋斗目标
  在实现跨越发展中建设实力之城。对标一流、看齐先进,发挥“兴庆率先”的首位优势,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增长动力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区市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力争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行列。
  在推动转型突破中建设活力之城。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展现“现代服务业强区”的奋发姿态,勇于作“示范”,敢于当“领跑”,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融合发展区、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升级改造一批楼宇,引进一批总部企业,数字经济产值达300亿元,初步建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提升幸福指数中建设魅力之城。补足短板、发挥优势,肩负起“首善之区”的使命担当,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吸引一大批青年创新创业者落户兴庆。保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同步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走在全区前列,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四个高地”优势更优、强项更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岁月如斯,却因奋斗而充实、而饱满、而精彩。
  中国共产党银川市兴庆区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兴庆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工作任务;选举兴庆区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和纪委班子,选举兴庆区出席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奋勇拼搏,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在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兴庆新篇章。
  回望过去 成绩振奋人心
  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高楼林立,国内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旧貌换新颜;居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
  五年来,致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稳步增长,工业规模扩大,服务业优势更优,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12.0:86.5。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累计投资820亿元,实施各类项目509个,完成招商引资467亿元,招引项目135个,京能集团、新城控股等一批国内500强企业项目落户。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建成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兴庆园,交易额达5亿余元,兴庆区成为全区唯一入选“2021年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的县区。
  五年来,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完成机构改革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扎实开展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推动“四权”改革顺利开局,打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家事审判繁简分流改革等具有兴庆特色的试点22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行首席服务官和县级领导包抓企业(重点项目)机制,持续落实惠企减免政策,累计减税降费41亿元。创新驱动力不断提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合作基地,12家企业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五年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管并重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安置区50余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373万平方米,13万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老旧小区改造市场化运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美丽宜居村庄打造等工程有序开展,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红黄蓝榜等机制持续发挥作用,乡风更加文明。
  五年来,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拳出击强力治污,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长30%。多管齐下让兴庆景更美,加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步伐,“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
  五年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62.1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月牙湖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造学校19所,增加学位2.3万个,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9个,稳步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医疗服务能力和全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五年来,注重强化民主法治,社会治理有力有序。法治兴庆建设深入推进,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层治理卓有成效,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率先建成县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8个精品市民驿站有序投运,15分钟城市基层党建活力圈和社区生活服务圈逐步铺开,初步形成党建引领、开放融合、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展望未来 目标催人奋进
  作为银川市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区,兴庆区理当有所作为,也必将有所作为。兴庆区将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服务业高层次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数字经济,推进康养产业高品质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和区域影响力。促进工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坚持一体发展,加强与苏银产业园深度融合,力争合作建成“飞地工业园”。坚持农业精品化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依托,优布局、创品牌、延链条,引领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赋能,激发发展活力。稳妥推进“四权”改革,抓好确权、赋能、定价、入市等关键环节,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先行一步。开放聚能,拓宽发展空间。依托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升级。依托通航产业园及通用机场基建基础,开展飞机设计、装备制造、通航业务等区域性合作。搭好银西高铁、包银铁路“快车”,打造服务宁夏、辐射西北的开放集散流通的重要承载区。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全方位加快城市更新。启动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稳步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低端市场提升、智慧小区建设,加强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活化保育。打通城市空间脉络,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城市品质功能和内涵。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月牙湖“致富提升示范乡”、通贵“农旅融合田园小镇”、大新“宜居宜业小镇”、掌政“文化旅游观光小镇”,分类推动乡镇特色发展。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绿色制造和产品供给,推行装配式建筑,促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完善联防联治联控机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黄河两岸生态公益林,巩固提升国土绿化成果,力争森林覆盖率达8.9%。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以“四大提升行动”回应民生关切。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巩固脱贫成果、做好衔接文章、推进全面振兴,实现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抓好产业发展促增收,扩大社会就业促增收,健全保障政策促增收,强化城乡居民困难群体基本救助制度。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新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31所,有序扩大学位供给。促进“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养老产品和服务精准化供给水平。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奋力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源头防控、风险评估、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探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五项机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信访积案逐步化解。加强基层治理创新。建设乡村治理中心,打造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深化“1145”社区治理机制,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网格化、立体式社区治理开放体系。  记者 王一平 肖梦琪/文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创新智慧监管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
  •  长城关下“画”丰收
  •  银川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葡萄酒产区
  •  以奋斗姿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雨后云雾扮靓湖城
    雨后云雾扮靓湖城
    烟雨朦胧在泾源
    烟雨朦胧在泾源
    宁夏人物
  •  李向成: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  杨梓:发挥余热助力青少年法制教
  •  杨永明:俯首甘为儒子牛
  •  马旭:坚守育人初心 扎根教育一线
  •  王学锋:串起民族团结“幸福结”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