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蓬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主要生长于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沙荒地上。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能采食野生沙蓬,人工种植非常困难。因此可食用的沙蓬一度非常紧缺,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60元,仍然奇货可居。
而今,宁夏农科院专家们利用3年时间,解决了沙蓬人工种植技术难题,且人工栽植沙蓬产量比野生沙蓬提高了5倍左右,市场前景看好。
“我们研究建立了沙蓬人工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探索了沙荒地特色资源植物高效种植模式,通过从西北荒漠区收集的32个沙蓬种质资源进行了培育,最终优选出11个蛋白质含量高、糖分含量低、氨基酸含量丰富的优质沙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种植。目前,在灵武市大泉林场、中宁县轿子山林场,利用沙荒地、撂荒地共种植了沙蓬近30亩,形成了‘引种—驯化—鉴定—栽培—产品开发—集成示范’的沙产业开发模式。”
宋玉霞说,为提升荒漠特色资源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率,团队不断深入研究,经权威部门检测,人工种植的沙蓬,蛋白质含量为15.38%至24.16%,可与藜麦相媲美。
“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沙蓬的高附加值化和产业化利用。目前我们已经和企业合作,把沙蓬的种仁加工成全粉,研发出了沙米代餐粉、沙米饼干,特别适合糖尿病人、减脂减重人群及喜欢吃粗粮的人群食用。”宋玉霞说。
站在试验基地的田埂上,灵武市大泉林场副场长杨勇笑眯眯地算了笔账:“种1亩沙蓬只需要投入大约500元,能收获50至55公斤,按照当前的市价,能收入3000元左右。种这个,不需要良田,需水量仅为60至80立方米,太划算了。”
杨勇告诉记者,林场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生态保护。过去,追求生态效益时,无法兼顾经济效益。“这里靠近毛乌素沙漠,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种树非常困难。”杨勇指着试验基地远处的苗圃和玉米地说,“树木难活,职工难有收益。而种青贮玉米,用水量又太大。职工和当地百姓都希望能从沙地里挖出‘宝贝’。这下,农科院的专家帮咱们从沙地里种出了‘聚宝盆’,这沙蓬市场前景好,好种好活,又能防风固沙,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是一举数得!”
宋玉霞告诉记者,研究中心正在和企业共同加强研究,进一步解决沙蓬人工种植中的机械化播种、机械化采收等技术问题,力争尽快在全区沙荒地广泛推广这一研究成果,推动沙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