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客评论 > 博客评论焦点
网购平台不应关闭“差评”话筒
时间:2020-11-20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近段时间,某网购平台评价体系改版,引发广泛讨论。原本清晰分列的“中差评”,一度被“感觉不佳”的描述性标签取代,但没过几天,又在争议声中改了回去。这趟“翻烧饼”,足见平台方的纠结。
  设置“中差评”体系,本为解决网购中的信任问题。毕竟,隔着屏幕下单,再多文字介绍、图片展示、视频呈现,也抵不上线下购物的直接触感。于是,许多消费者习惯了以用户评价印证商家话语,提出问题的“中差评”更是必看项。用户体验的累积叠加,也顺势成为平台辨别筛选店铺、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据。多年来,靠着这套“用户优先”的评价机制,并搭配“七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机制保障,有效弥补了网购的“先天不足”,助推电子商务风生水起。
  当然,没有任何一项体系是完美的。时间长了,“中差评”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其中最遭人诟病的就是“水军刷评”。面对关乎曝光率与成交量的好评度,某些店家容不得半句差评,用户稍有吐槽,便苦苦哀求、骚扰要挟,更有甚者,求助于刷单产业链与“职业差评师”,使得虚假好评与恶意差评齐飞,商品评论偏离真实轨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时出现。重拳整治乱象,升级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但如果为此简单取消“中差评”,无异于关闭了消费者发声维权的话筒,无形中降低了维权力度。而这,恐怕也是此番改版引发风波的原因。
  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维护者。让消费者发声,同时也要畅通中小店铺回应评价的渠道,这也是提升评价体系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平心而论,此前的“中差评”体系过于单向度,缺少对买家信用的规制,使其发言有很大的随意空间,而对那些“刷”出来的好评与“黑”出来的差评打击力度也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揪着“中差评”做文章,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下药还得构建双向度的评价规则,让制度设计更为周全。比如,对于差评,如若卖家怀疑是恶意的,平台理当提供申诉渠道,处理差评本身,同时惩处到账号及个人;对于好评,如若买家认为是虚假的,平台理当提供举报渠道,为店铺打上“刷单嫌疑”标签以至下架。较真动硬的操作多来几次,刷单者和差评师便能被精准识别并剔除出去,评价生态也将得到净化。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用户喜好在变,但尊重用户权益的初心不能变。网购搞再多花样,也不能丢了立足之本。
编辑:徐晓斌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  宁夏出台《自然资源行政处罚裁量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
  •  暂停服务公告
  •  宁夏10家企业获“自治区绿色工厂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阅海:候鸟迁徙的中转站
    阅海:候鸟迁徙的中转站
    宁夏花儿唱不完的情与美
    宁夏花儿唱不完的情与美
    宁夏人物
  •  蒙文英和他的产业链
  •  李爱飞:千里驰援不负使命
  •  贺兰山护林员:脚板筑牢防线见证
  •  丁艳敏:创业路上写“老兵新传”
  •  刘莉:从农村妇女到产业工人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