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蒙文英的蔬菜大棚,你就会发现里面被各种蔬菜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方块,有小油菜、油麦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各类蔬菜,而其他村民的蔬菜大棚却只种一种蔬菜。而这一个个小方块正是蒙文英致富的秘籍。
蒙文英是2015年自固原市泾源县搬迁至灵武市白土岗乡泾兴村的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的他先后在水泥厂当过工人,在汽车美容店搞过维修,也开过餐厅,蒙文英像许多创业的人一样,满怀豪情地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015年搬迁过来后,我把老家的29只基础母羊也带来了,开始从事养殖业。”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当年,他家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左右。
凭借踏实肯干,第二年,蒙文英的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多,收入也翻了一番。虽然个人已经脱了贫、致了富,但蒙文英一直想的是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2017年4月,蒙文英带着5名村民成立了灵武市泾英农牧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已有16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户14户。“当时成立合作社时,很多村民心里直打鼓,怕赔钱,我告诉他们,分红大家一起分,风险我一人承担。”32岁的蒙文英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把村里的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
在不少村民看来,蒙文英敢闯敢干,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年轻人。2018年,为了打开羊肉销路,蒙文英成立了三只羊农牧有限公司,进行线上销售,目前,泾英农牧专业合作社的羊肉通过网络已经销售到北上广地区。
“2018底,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此我激动了好几天。”蒙文英坦言,当兵的经历告诉他面对困难时要坚持到底,现在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产业做得更大一些,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无公害食品,而我们的养殖场里,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羊粪,为啥不种植蔬菜,开餐厅呢。”在带领乡亲们富起来的同时,不安于现状的蒙文英把目光投向了延长产业链上。
说干就干,2019年,蒙文英承包了3个设施大棚种植蔬菜。同时,他还在白土岗乡开了一家餐厅,餐厅的肉、蔬菜,都来自于他的产业链。“一斤油麦菜,冬天批发的时候也就1元多钱,而我把它做成菜,上了我们的餐桌,一下就变成十几元了。”蒙文英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白土岗乡养殖基地的建设,来基地的客商、施工人员特别多,餐厅的生意也不错。随着餐厅的开业,村里又有几户村民通过到餐厅打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补上农业产业链短板,既能稳住菜篮子,也能稳住农民的钱袋子。”蒙文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大棚已经形成了规模,如何将大棚的效益发挥得更大,延伸农业产业链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今,经过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指导,他有了新思路,那就是在村里成立休闲农庄,引导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进行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从而增加村民的收入。
本报记者张碧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