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当下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了,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的建议,引发网友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一
就近生活或共同居住 利他又利己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住得近才是“王道”。有条件的成年子女住在父母附近,不仅能更好地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也能降低双方生活成本。
对于老年人,在生活上肯定有很多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十几二十斤的米面,如何买来并搬上楼,就是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如果子女和父母距离比较远,每次补给都要专门跑一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如果住在父母附近,顺路就能给父母带上。除此之外,住在父母附近,出现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快速反应。
对于年轻人来说,住在父母附近,有时父母还能给自己搭把手,比如当下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带小孩,父母在急需时帮忙照顾、接送一下孩子,能给年轻人减少一些生活压力,同时还能让退休赋闲的老年生活多些乐趣。 吴戈
观点二
需要配套政策拆障
以文件形式鼓励就近陪伴、照顾父母,显然是有针对性的,但真要操作起来,还需有配套政策跟上,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而是很多现实障碍横亘在前,难以解决。
首先是收入和房子问题。很多年轻人就业之时便要面临“去哪儿”的选择,小城市选择少、大城市没房子,等年头熬过,基本稳定下来的时候,还有房贷、车贷背在身上,即便有点儿积蓄,再支撑一次房款也很艰难。若本就与父母同城还好,一旦是在一、二线城市,是回去创业?还是接父母来住?就都成了难题。
这很像一个“向左向右走”的问题,对独生子女群体就更难,两边的老人顾哪头?再者,两代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都存在差异,又加上孙儿辈三代同堂,如果朝夕相处,难免发生很多矛盾。
所以,一定要给配套政策。其一是减负,除去以往个人税务中减免养老负担的部分,在住房政策、各类养老服务价格、医保政策等等方面继续给予适当优惠。其二是增益,例如增加物业服务、养老设施、专业护理、教育与医疗配套、陪护假等方面的福利,这同样少不了。 刘薇
观点三
公共服务需要提档升级
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在城市生活中,这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也是最具温情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养老问题,都一下子甩给社会,更不可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把所有压力都加载到家庭身上。而城镇化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分工的明确和效率的提升。因此,二者相互支持的情况下,更好的公共服务就需要提档升级,加速这二者的化学反应。
比如银川一直在做的智慧居家养老、互联网+医疗,这都是适老化,以及家庭养老的积极辅助。但同时还需要有其他深层次领域的提升,诸如对于子女养老的成本分担,税费减免、休假保障等等。每一股力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每一股力量也都需要加持和帮助。
此外,还有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应更多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其中,通过服务业的升级,让就近居住的子女更好地赡养老人,不仅分担成本,更能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
换句话说,从市场机制、法治保障等诸多方面,把公共服务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档次,无论是成年子女,还是老年父母,就都能得偿所愿,享受美好的生活。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