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一份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统计表引发关注。表中共有49个辅导员所带的班级,4750人中仅有802人找到工作,整体就业率不到20%。班级就业率最高40%多,很多班级在10%左右。华东政法大学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不是真实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不方便透露。官方的一句“不方便透露”,其实也透露出一些讯息,没有否认,也未承认,就业率低并非不可告人。今年本就是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严峻的市场环境,就业不好在情理之中,如果还是抱着遮遮掩掩,不敢公布真实数据的想法,只会让就业扶持政策更难以精准发力。
往年,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很少有低于90%的。面对如此之高的就业率,人们多会怀疑。这也难怪,跟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感觉相比,这些过高的数据差得太多。虽然不能说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就一定是不真实的。但是,面对客观的经济环境与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很难让人充分信任。有些高校的就业数据之所以“掺水”,也有其顾虑。其他高校就业率数据那么高,自己如果低得太多,学校的影响力会有影响,甚至也会让所在地区的形象受损。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就业是学生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机会,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相关的数据不应该被当作学校相互比较的“面子”,高校应该实事求是公布就业率数据。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就业率,来制定调整相关政策,包括就业扶持、学科设置。对家长和学生而言,是他们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依据之一,社会就业形势好不好,大家都能感受到,加上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增加,人为提高就业率数据并不明智。
其实,就业率数据高低都是正常现象,实事求是公布并无不妥,还能体现出学校开诚布公的态度。大家都看到问题,才能共同解决问题,数据背后到底是学生、专业、学科的原因,还是学校、行业、社会的原因?这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