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考生往往压力较大、对外界的变化很敏感,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陪孩子度过这一重要阶段?6月4日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妇女儿童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孟祥宁,一起来听听她的建议。
考前家长应满怀信心
孟祥宁建议,考生家长应该具备的最佳心理是:满怀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行!切忌渲染考试的难度,完全避免夫妻吵架,对孩子期望要合理,不使用例如“要考试了,你还玩手机,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等消极语言,保证孩子考前有充足的睡眠。
用正向思维看待孩子考前的一切行为,例如孩子想玩一会手机,是太累了想放松一下;孩子和异性同学走得很近,是因为在紧张焦虑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不光需要家长、老师的支持,也需要同学朋友的支持,这都是孩子努力上进的动力源泉。同时,理解孩子艰苦,宽容孩子失败,鼓舞孩子斗志,适当给孩子做身体按摩,做好孩子的“心理按摩师”。即使再急,也得内紧外松,稳住阵脚,使家庭生活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并努力用平静、快乐的情绪感染孩子。
家长如何缓解自身的焦虑?
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考生的家长也出现了焦虑的情绪,而情绪是容易传染的,大人的紧张情绪常常会波及到孩子,孩子的紧张又反过来影响大人,就这样互相“感染”、互相强化。孟祥宁建议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学会自我排遣,不断疏导自己的紧张情绪。
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捋一捋自己在孩子备考过程中能够提供哪些支持与帮助,想一想孩子的自我期待又是什么。想得出,理得清,就要以此去撬动孩子内在的动力与潜能;若想不出,那就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以保持孩子和大人静心的状态,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调整认知,正确看待高考,认识到考试只是漫长人生路的其中一个环节,孩子的命运并不会由这次考试成绩决定。接受自己的焦虑情绪,可以使用倾诉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哭泣宣泄法、运动宣泄法等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一些能舒缓压力的事情,比如运动、听音乐、冥想、和朋友倾诉等等,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此外,夫妻做好配合,互相支持,做好后勤保障,为孩子提供均衡的营养和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传递正能量,用心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实现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 记者 李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