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老辈们对节约的形象比喻;一滴水实现倍增效果,则是新时代新追求。
初夏时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水稻秧苗正在悄然生长,静待成熟。走近观察,稻田里还喂养着鸭子、螃蟹、鱼虾,这里的水,来自园区里的养鱼池。鱼池水循环到稻田,稻田里的水净化后再次回到鱼池,闭合循环形成“稻渔共生”。
这让用水量减少的同时,效益成倍增加。目前园区种植2600亩水稻,用水量较以前减少了40%,化肥用量减少了30%,除草剂则早已停用。亩产值除了600公斤水稻的收益,还新增加了鱼虾蟹的额外收益。节水、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在这里成为现实,跨界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成为节约黄河水的有益探索。
而与稻渔空间一路之隔的科海渔业基地里,鱼和菜又“搭配”到一起。不过,不是在锅里,而是相互“帮忙”,互生共存,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同一个温室大棚内,有蔬菜立体种植区和渔业养殖区。池塘里养着各种鱼类,池塘旁是无土栽培的绿叶薄荷,池塘里的水通过管道给薄荷提供营养水,形成了一整套生态系统。养鱼的水精准过滤后,变成了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种菜的水经过养分吸收后,又变成适合养鱼的水,鱼帮菜、菜帮鱼,实现和谐互助。
这套“鱼菜共生”系统,也叫作陆基生态渔场,其构建技术是通过高效的水循环设计,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高效利用。利用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养殖水体灌溉稻田,经过水稻种植系统充分吸收利用,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水产养殖的优质水源,既解决了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引起的水质恶化问题,又降低了水稻施肥量和用药量,这样的混搭复合生产模式,代表着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代表着未来的绿色发展模式。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稻渔共生”“鱼菜共生”的背后,是人们不断追求节约用水,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体现。可以说,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生态水循环的背后,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孜孜以求节水、用水的具体体现,放诸整个黄河水生态的保护和利用上,同样适用。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