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布《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把北京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招考范围,并在公务员招考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因岗设职,鼓励公平竞争。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中不能再一味提高招聘的学历门槛,以学历识人,而应该扭转用人中的唯学历、唯名校导向,这才能推进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事实上,一座城市的人才结构,一定是匹配这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超前性的人才布局。这两天高考,很多银川的考生,都希望有一个理想的成绩,到更好的城市去完成高等学业,而他们会不会回来建设家乡,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然而,相对适配本地产业格局的职高生,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选择。为他们多提供一种选择,或许是一种更务实,更有施展空间的方法。
当前银川的经济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仍然是我们首选。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工业制造业的补链强链,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的补足,智慧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刚性技能的年轻群体。一方面需要高精尖人才对于热点行业的引领,另一方面则是大量基础性工作的高效执行。以此来丰富人才结构,使在这座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有明确的目标,有完整的晋升通道,我们必须用更开放的思路来想问题。
特别是在体制内的岗位上,从录取门槛的改变,到体制内晋升渠道的打通,都会让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孩子,有明确的目标,有可实现的路径,并能达成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的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在钢筋水泥的营造中,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变化,而在软实力的提升上,坚持用发展的态度解决问题,用开放的视角预见未来,这更是体现一座城市良好生态的关键。这座城市需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力,给予所有愿意留在这座城市的人,足够的归属感和奋斗目标。或许,在对待职高生的未来上,我们可以率先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