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班级群原本是方便家校沟通所建,但如今我们却发现,这些群里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信息和指令。很显然,一些部门或者机构看中了学校人员数量多、容易管理等“优势”,将公众号涨粉需求、App下载量以及各类评比任务和超范围工作等,通过家长群、班级群进行布置与转嫁,给家长和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和压力,不少人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
笔者所在的家长群和班级群里,老师平时除了要发送一些教学内容、课程进度、班级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等信息外,还要经常发布不少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和指令,诸如一些不同名目而需要反复填写的个人信息、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各类问卷调查与答题等,这些和学习八竿子打不着的任务看着都觉得累,更别说一项一项地去完成了。新华社今年早些时候的一篇报道就总结了“指尖形式主义”向校园传导从而加重家校负担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评奖创建、县区争优,政绩评比盯上家长;任务转嫁、压力下沉,教师学校不堪重负;商业嫁接、流量变现,无关任务不堪其扰。
如此一来,家长被迫关注了许多没什么用的公众号、参加了不少“超纲”的问卷调查与答题、下载了一些沉睡在手机里的僵尸App,老师则要忙着收集海量截图、统计各种数据、填写众多表格,而这些过多过滥且来得猛要得急改得多的额外工作,必定会占用精力、耽误备课和影响教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和指令挤进家长群、班级群的呢?表面上看,是一些部门或者机构看中了行政指令和商业信息进入校园的“便捷性与可操作性”,毕竟“人多好涨粉”“指令你得听”,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指尖形式主义”逐渐向学校传导与蔓延,从而成功“撬开”学校大门。
“接上级通知”“按上级要求”“经上级研究”……相关专家表示,从这些文件性字眼中就能看出,家长群、班级群信息过载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行政主管部门为完成自身职能任务,转而向学校转嫁。“尽快完成接龙”“截图发群里”“请收到回复”……一些家长坦言,这些指令很多还都得完成,就怕不按规定完成,影响了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印象。这也让不少家长在群里“内卷”起来,前一秒通知刚发,后一秒就回复任务已完成,然后大家跟着刷屏,结果该看的教学信息没及时看到,反而是一堆“收到”盖起了“高楼”。除了这些,还有不少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的App和关注的公众号,但这些App、公众号不少也是打着与教育相关的旗号来进行商业推广、增加粉丝和流量变现的,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家长群、班级群“变味”,老师和家长都受累,家校沟通与协作便有了嫌隙与障碍,所以是时候给家长群、班级群减负了,让各类家校协作信息规范化,去除“指尖形式主义”的滋扰,让家长群、班级群回归家校沟通的初衷。毕竟,家长群只是一种交流方式,尽管相对来说较为便捷,只是一旦“变味”,变沟通交流为命令指挥,变教学信息为琐碎工作,变教育赋能为信息轰炸,变技术进步为商业推广,变渠道顺畅为形式主义,那么这个群就失去了本义和存在的必要。正因为如此,应当给过载的家长群进行信息清理,严禁利用各类公众号、App和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及家长的相关个人信息,也要约束一些部门的行为,避免他们利用家长对学生的关切心理,以行政命令等方式,把学校作为完成任务的工具。 小铁 |